8月13日下午,记者跟随“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集中采访团来到六安市淠史杭灌区。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060万亩,惠及皖豫2省4市17个县区。这一特大型水利工程,如今正焕发勃勃生机。
“数字”引擎助力灌区管理
记者来到淠史杭灌区罗管节制闸,在数字灌区综合业务平台大屏上看到,各个站点的雨量分布实时显现,只要一个指令,闸口就可实现自动开闭。据介绍,淠史杭数字灌区项目建设目标是实现水资源配置、供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等核心业务数字化,支撑“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实现,全面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该项目投资1.08亿元,2022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初显成效。
实现动态优化灌溉方案。支撑灌区年度供水计划和阶段性动态供水方案的快速编制,可随时掌握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情况,启动不同场景方案编制,优化蓄水、引水、提水的水源配置。开发了预报调度一体化系统。在供水调度预案编制和实际调度过程中,进行数字化仿真推演,实现供水演进过程的可视化,提高供水调度方案科学性和调度过程的安全性。渠道防汛系统实现入渠洪水预报,可对渠道防汛调度过程进行数字化仿真推演,初步实现“四预”功能。突出灌区运行管理的数字化应用。基本实现了灌区日常灌溉供水管理的数字化,水闸控制的自动化,工程运行可监控,提升灌区工程管理、建设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有效提高了灌区管理的数字化水平。开展了数字孪生工程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初步实现横排头、红石嘴渠首枢纽工程运行模拟仿真,提升了渠首工程管理智能化水平。肥西示范区建设探索了以县区管理的各供水单元数字化供用水管理模式。
据了解,淠史杭灌区已列入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名单,下一步将在目前建设基础上,按照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先行先试要求,继续补充监测感知等灌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数字孪生平台和业务应用,加强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逐步提升灌区业务应用智能化水平。
种粮大户受惠“人间天河”
六安三十铺镇境内的罗管节制闸位于淠河下游,是省级标准化管理水利工程。所在的淠河除了保障合肥市清洁优质的生活水源,还同时承担着六安、淮南、合肥3市4县2区409.5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再干旱都能丰收,因为有淠史杭,有这个渠道,只要种上了粮就有保障。” 三十铺镇罗管村种粮大户万立成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
万立成说:“我母亲万世艮今年83岁,十几岁就在这里挖淠河,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一天只有2两米饭,每天早上最迟6点就要到地点,晚上天黑后才回来。我小的时候也经常在淠河边玩耍,长大后也加入建设大军。冬天下着雪,我们光着膀子穿着破洞鞋用筐子抬土、上土。就这样用辛勤的汗水建设淠史杭工程,为往后的农田灌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在罗管村承包土地近1000亩种植水稻,今年预计收益30万元。去年那样的旱情,搁在多年前,收成早都毁了。但有淠史杭工程,我种的1000亩水稻,依然达到了丰产,亩产600多公斤。感谢我父母老一辈人民不畏艰苦,战天斗地的顽强意志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成就了‘人间天河’淠史杭,成为了我们的幸福之源。” 万立成无限感慨。
淠史杭工程年复一年发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三十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发展之源、幸福之源。如今三十铺沿河两岸良田万顷、稻谷飘香、道路纵横、楼房林立,已成为一座生态新城。
源源供水保障省城发展
8月14日,六安市淠史杭管理总局图片展厅,一张合肥天鹅湖的图片引起记者注意,原来合肥天鹅湖的水也曾来自淠史杭灌区。六安市淠史杭管理总局灌调处处长朱善斌介绍,2020年前,根据生态需要,淠史杭灌区曾给天鹅湖进行生态补水。近两年来,随着合肥城区扩大,城市饮用水年均用量已超6亿立方米,为节约水资源,蕴含大别山优质水源的淠史杭灌区便停止了对天鹅湖的生态补水,开始承担保障合肥城市用水的重要使命。
淠河总干渠和滁河干渠上段是淠河灌区向合肥城市供水输水的主要渠道。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是合肥的两大“水缸”。其中至合肥董铺水库输水渠道全长约116公里,至大房郢水库输水渠道全长约136公里。
据悉,淠史杭灌区自1988年开始向合肥城市计量供水以来,已累计向合肥市城市供水65亿立方米。近10年年均供水4.3亿立方米,为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水动力”。(记者 张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