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秋探石床峰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10-14 15:23:57

石床峰位于黄山天海西行约500米处,紧邻西海观光缆车上站、步仙桥景区入口处。在黄山南线蹬道(温泉经莲花沟至天海)尚未凿通前,西、南两线游客,均经钓桥庵、白云庵遗址,穿越西海谷壑至瑶台,昂首所见即为石床峰。登临其上,可见西海群峰,与群峰顶隔谷相望,是明清时期游人至天海一带的必游之地,留下诸多优美文字。明万历、崇祯年间,随着西线登山游道废弃、鳌鱼洞凿通以及海心亭经大悲院至光明顶游步道修建后,石床峰游人渐稀。到了晚清咸丰、同治年间,山中寺庵香火日衰,僧侣鸟散,石床峰上的“万笏林”及途经的“指月庵”相继圮没,石床峰也逐渐淡出游人视野。

去石床峰的想法沉淀心中已久,或是近在咫尺缘故,一直未能前往,今日恰遇景区工作人员要去探秘水晶井(步仙桥附近),便跟随前往,目标是白云溪谷底至瑶台的古蹬道,途中顺道去了石床峰。

或是今年夏天持续高温,以及此后长时间干旱之故,黄山的秋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黛色的峰峦间点缀着秋叶的斑斓;红彤彤的花楸、火棘果、灯笼树果红如玛瑙,鲜艳欲滴;野板栗、栎树果(徽州人叫“榨子”)已露出褐色的果实……在这层林尽染的季节里,探秘石床峰,该是另有一番况味。

登石床峰十分便捷(不对游客开放),从西海观光缆车上站平台至峰顶仅十多米,为林间便道,有少量石阶,阶宽不足1米,部分已被山土杂草覆盖,应为古物。峰顶平坦如砥,中宽端窄,呈船形,全长约200米,最宽约50米,呈东高西低走势,除三片裸露的花岗岩“石床”外,其余均为茂密的植被。“石床”分东、中、西三片,中有茅草及古松灌木相间,其中中片最为宽阔,长、宽各45米,呈正方形;东片呈梯形,长宽分别为15米、10米;西片呈不规则状,面积比东片略小。峰顶左侧临崖,深不可测,石隙间多有虬松,形态各异,隔崖相望为瑶台、石柱峰,容成峰、云际峰、浮丘峰尽收眼底,步仙桥景区一览无余;右侧多有植被,黄山松、灯笼树、杜鹃、花楸,红绿相间,秋意盎然,煞是好看,其下为西海观光缆车,对面为光明顶、平天矼及远处的飞来峰、森林峰、九龙峰。如遇云海涛涛,远观石床峰,则如巨轮航行大海之中。

据景区文管办汪治平先生考据,石床峰实为古“炼丹台”,与之遥相呼应的光明顶即为古时三十六峰之首的炼丹峰。清康熙五年(1666)释弘眉辑《黄山志》载:“炼丹台,从炼丹峰下行数百武至台。平敞夷旷,可容数千人。自右稍降,至台侧俯临大壑,深不可测,乃炼丹源也。源中群峰聚列,皆从根拔起,不相附丽,万怪千奇,非名状可罄。仰视叠嶂、天都诸峰,屏峙于前,夭矫天际。觌面立一小峰,名紫玉屏,亦从地特起,端平秀峭,古骨绀颜,如水沉香块置于案几;又有异松横覆其顶,槎枒虬曲,翠色照人。黄山峰壑之奇,多在偪仄险绝,此处独有一巨台矣……不可思议如此,宜涉海者有观止之叹焉!”万历三十六年(1608)秋王之杰《游黄山记(后)》载:“(炼丹)台在天海庵右二百余弓,广几十亩,三面劖削……”

按其意,炼丹台在炼丹峰(光明顶)下行数百步处,距天海庵(现白云宾馆上方悬崖下,疑为天海至光明顶的古道边)二百余弓(古代计量单位,一弓为五尺),面积达几十亩(实际面积约3000平方米,4-5亩),可容数千人,其三面悬崖深壑,壑中群峰错列,千奇百态,游者到此,均有“观止”之叹。峰西面有一小峰拔地而起,名紫玉屏。

释弘眉辑《黄山志》中,亦有“石床峰”记载,在布水峰(旧志载,在云门峰西)东北,上有石床,长一丈二尺,阔五尺,如白玉琢成,另有碧石枕三枚,即黄帝携容成、浮丘游息处。清闵麟嗣辑《黄山志定本》也有类似记载。不管是彼“石床峰”,还是此“石床峰”,作为一座山峰,它的空间坐标不会变化,只是在时间的坐标上,标出了不同的字号而已。至于古“炼丹峰”何时称作“石床峰”,以及史上所称的另一座“石床峰”现状如何,尚待专家考据,不再赘述。

过“石床”,为林地,以松树、杜鹃、栎树为主,林下茅草如毯。循行人履迹缓缓下行约80米,在临近西面崖顶处,有一古建筑遗址,即古庵“万笏林”。遗址坐东朝西,前临深渊,后靠石壁,长15.5米,宽6.9米,石基尚存,门槛完整,其他建筑构件散落一地,其中四块人工凿成、大小相同的弧形块石格外引人注目。块石外壁弧长75厘米,厚18厘米,内壁弧长62厘米,宽60厘米,外形平面为正方形,内壁及两边夹角弧度约20°。每块块石内壁距边11厘米处均有一榫眼,长、宽、深分别为5厘米、2.5厘米、2厘米,四块块石组合,可成半圆拱形。查阅手头现有史料,均不知该块石用途,咨询有关研究人员,亦未果。遗址南“墙”至悬崖边,尚有近40平方米平地,疑为古时万笏林僧人晾晒、种植之所。遗址“门口”宽约1米,尚有少量石塝残存,可分左右两边沿山体下行至崖边,有林木可攀,左下有个别石阶残留,异常陡巉。中为豁口,下临深渊。

《黄山志定本》载:“万笏林,炼丹台前茅舍也。僧若水所棲,仅容几席。入其中,则百峰林立,悉出栏楯下。‘万笏林’三字,邹匡明题。后程道人君政改造,较前轩敞,今亦圮废。”另据汪洪度(1637-1722)《黄山领要录》载,吴江僧雁黄(即释大涵,于康熙年间游黄山)亦曾重建万笏林。万笏林几建几圮,是否为同一地点,尚不明确,距遗址东面约30米、峰脊北侧有一处人工挖掘过的区域,有少量开凿过的块石,面积约50平方米,或为万笏林肇建时的遗址。

自明僧若水栖住石床峰至今已400余年,从万笏林遗址内生长的松树、杜鹃判断,最后一次圮毁应在百年以内,也就是说清朝中期至民国的近百年时间里,万笏林还曾有重建,但未见记载。

石床峰的时光不会中断,只是万笏林的历史已像那些散落的建筑构件一样,深埋在岁月的尘土中,作为峰之肌肤的森林也在大自然的轮回里不断地更迭着。我们沿着遗址门口的山体下行至崖边,即瑶台所见的石床峰最西端峭壁顶部,手扶树枝,匍匐在突兀而出的崖石上,透过枝叶的缝隙,终于见到现实版的紫玉屏。

紫玉屏是石床峰的点睛之景,峰列五组,呈指状矗立。左起第二峰最高,其上端有开放式豁口,顶立一松,左右各有虬枝,顶为蘑菇状;左一锋略低,上窄下阔,中有三条横切断痕,如人工垒砌而成,顶端有虬松骑立,其枝丫呈扇形向左张开,主干枝丫已枯,与数年前所摄照片对比,枯枝范围大增;一二峰间有一“绣球石”相连,如天桥横架,其下崖壁间有一松,枝丫茂密,苍翠欲滴;第三峰低于第一锋,峰顶亦有一松,主干挺直,松冠与中峰齐平,松右有一横枝,迎客状,枝下有石笋四尊,左高右低排列,如僧朝觐或趺坐;第四、五峰依次呈梯状下挫,其峰顶及崖壁间均有虬松盘绕,间有红叶灌木,甚是妖娆。

清代画僧雪庄曾有紫玉屏画作,与现景几乎一致,当年景区文物管理人员就是据此确认古炼丹台的。遗憾的是峰巅那棵形态独特的松树,在风雨中走过数百年岁月,终于在自然的轮回中走向枯萎,再过百年,拿出雪庄的画作核对,不知是否还能相认?

站在石床峰上,举目远看,西海群峰,远近错列,千奇百态。谷壑之中,山岚缥缈,云海奔腾,且有春花秋叶点缀,历史文化熏陶,实在妙不可言,可谓“观止矣”。只是我们徒手至此,无任何护栏保护,面对脚下万丈深渊,飕飕冷风,如有失足,将万劫不复,不禁让人腿脚战栗。

那一刻,我突发奇想,能否将石床峰重新开发出来,增加石阶、护栏、观景台等旅游设施,让这处古老的景点再次展现在游客面前,为单调的天海景区增添一抹近在咫尺的风景,也让入住天海的游客有一处绝佳的日落观景点。(黄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