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淮北这十年:推动科技创新助力转型升级
来源:赵正溪 阅读量:10000 2022-09-28 17:08:56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建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助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2018年,全市研发转化陶铝新材料获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彰;2019年,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通报激励表彰;2021年省政府考核市政府的4项科技创新指标,该市3项指标进入全省前五。

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十年来,全市始终围绕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创新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得到突破和应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R&D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60%提高到2022年2.06%,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由2015年60家发展到91家。

支持园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确园区科技创新定位,2012年以来,成功创建淮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徽高新技术开发区、安徽省创新型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安徽省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稳步推进。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共性技术需求,优化布局科技创新平台。

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励资助政策,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

强化协同创新 推进科技攻关成果转化

十年来,全市持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借力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实力、创新资源,培育、提升该市创新研发能力,与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安徽大学等高新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支持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凝练、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012年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8项,13项获省立项支持,获批省扶持资金7000万元。创建国家级“双创平台”3家,省级“双创平台”5家;累计获省科技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48项;2021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11.1亿元,较2013年增长34.8倍。

发挥科技支撑民生作用。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备案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7家,选派省、市、县(区)科技特派员422名,实现308个行政村(涉农社区)科技服务全覆盖;选聘大学生科技特派员43名,组建科技特派团15个,选树科技特派员示范点5个。2015年以来,立项实施省、市乡村振兴、人口与健康等民生领域科技项目56项,支持财政研发资金4720万元。

培育创新主体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十年来,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45%,增幅全省第一,四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围省“百强高企”名单,全省第五、皖北第一。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市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91家,89家为企业组建。2021年立项省、市科技重大专项20项,19项由企业牵头实施,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5.15亿元,94%为企业投入。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差异化帮扶培育措施,不断提高培育质效。2021年净增69家,总数221家,较2012年27家增长7.2倍。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支持“铝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高分子化工材料”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家。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8%。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十年来,淮北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建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贯彻落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暂行)》,推进实施《淮北市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施方案》《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探索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制度,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推进科技领域优化“营商环境”。落实省“简化预算编制、扩大承担单位预算调剂权限”等系列政策举措。研究拟订“免申即享”科技政策兑现举措,最大限度减轻企业科技政策申报环节。

推动科技金融融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陶铝新材料、新型无卤阻燃材料等13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批省高新技术产业基金7000万元。支持建行、交行、徽行等开发科技金融产品。(赵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