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7.2万公里,投入170亿元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1年达到18368元,10年间增长156.5%……9月1日,记者从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安徽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我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谱写了战胜贫困圆梦小康的壮丽篇章,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江洪介绍,十年来,我省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贫困群众稳定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14万人次,完成34万户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家庭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放心水”、基本医疗有了保障,孩子们都能有学上,拥有了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在江淮大地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安徽篇章。
十年来,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积极发展生产、务工就业、创新创业,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788元增至2020年的14763元、翻了一番多,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132元增至2020年的11659元,增长近5倍,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由3.8倍缩小至1.4倍,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1个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过去长期困扰基层的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彻底解决了全省绝对贫困问题,补齐了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贫困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省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优化设置村组网格23.96万个、遴选网格员24.11万人,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识别为监测对象,全省共识别监测对象9.65万户26.7万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7成以上的监测对象已稳定消除风险。同时加强监测管理,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确保帮扶对象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及时帮扶。通过投入促、产业强、就业稳、主体带、光伏助、消费帮、救助兜、政策添、改革推、防控保等十项举措,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衔接过程中,我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将全省104个县(市、区)分为先行示范区、正常推进区、持续攻坚区,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有效衔接实施意见,制定出台60项衔接政策,构建起“1+33+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将20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各类资源倾斜支持。
此外,我省还深入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农村生态保护、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大提升行动”,全面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发展动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1年达到18368元,10年间增长156.5%,农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村达到1962个。(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