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绿色生态屏障织密筑牢,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明显增强……8月24日,记者从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安徽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时的殷殷嘱托,始终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作为重要任务,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绿色答卷”。
“如今在安徽,天朗气清、山清水秀时常成为朋友圈的靓丽风景。”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曹哨兵介绍,近年来,我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屡创新高,2021年达93.4%,这背后,是全省聚力攻坚的成果。十年来,我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环境治理,全省空气、水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4.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2.7%;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5%,总体水质优良比例较2012年上升10.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由11.4%下降为零,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环保公众参与度也越来越高,推动绿色发展的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行动。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省攻坚克难,加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了还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十年来,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面淘汰,钢铁、火电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和水泥行业地方标准全面执行,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注销老旧车辆近98万辆。为了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十年来,纵深推进长江保护修复,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到92.7%,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巢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淮河干流水质优于Ⅲ类;新安江黄山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水质优良比例始终保持100%;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990万吨/日,污水管网总长近3万公里。为了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十年来,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进,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健全,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均实现安全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针对突出的环境问题,我省坚持较真碰硬,率先启动省级环保督察、率先实现督察全覆盖、率性创新督察方式、率先拓展督察范围,一大批群众关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顺利解决,三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296个问题完成整改238个,四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69个问题完成整改52个,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警示片发现问题3049个,已完成整改2616个,各地排查发现上报问题1541个,已完成整改779个。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十年来,我省率先探索的林长制经验推广到全国,实施平安、健康、碳汇、金银、活力“五大森林行动”,建设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生态屏障,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今,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鸟类国宝东方白鹳展翅巢湖,扬子鳄扩繁到1.4万余条,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全省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多姿多彩的生态名片靓丽夺目。
要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离不开充分的制度保障。十年来,我省制订《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设立“双碳”科技创新专项,有序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制修订《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等8项地方法规,出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31项地方标准。同时加强司法保障,推深做实“生态检察”,办理199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多个案例成为全国正面典型;完成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设“数字安徽-智慧环保”基础平台,入选全国“智慧环保创新案例”。(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