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盛夏时节,又是一次“交接棒”。7月22日,省司法厅举行2022年“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工作座谈会,欢迎上一批志愿律师载誉而归,欢送新一批志愿律师启程履职。当日,我省12名志愿律师出征,远赴祖国边疆提供法律服务。
持续13年的“接力跑”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实施“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13年来,已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法治民生工程,是律师公益事业的一个品牌。
据省律师协会会长音邦定介绍,13年来,我省先后不间断选派13批67名、98人次志愿律师赴中西部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志愿律师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823件,帮助化解矛盾纠纷800余起,提供法律咨询4.5万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1.42亿元。他们以实际行动和累累硕果,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律师的公益精神和使命担当,树起了安徽律师公益事业的灯塔。
2021年,我省共有14名志愿律师参加了“1+1”行动。其中,3名律师已援助3年以上。另有2名律师参加了“百名律师西藏行”专项公益活动,这2名律师都很有代表性,陈贤律师参加过7年“1+1”行动,王梦菊律师是一名“90后”女律师。16名律师在过去的一年里,致力于当好受援地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法治建设的促进者、化解矛盾的服务者和法治理念的传播者,圆满完成援助任务,受到当地党委政府高度评价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砥砺“大我”为民担当
会上,省司法厅播放了2021年度志愿律师援助事迹专题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志愿律师们以“小我”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大我”的为民担当。
服务于海南三亚市的宋海燕律师为了减轻受援地公车使用压力,将自己的车托运至服务地使用,自掏燃油费6万余元。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今年4月,宋海燕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套纯手工黎锦。3年前,宋海燕在海南省琼中县援助了一名被家暴的女性,为了表达感谢,受援人花了2年多的时间,一针一线织出一套黎锦。宋海燕实在过意不去,给受援人支付宝里转了一笔钱,发了一条信息,“帮助你是我们‘1+1’法援律师应该做的事,心意领了,这笔钱请收下,这样我才能心安。”
面对受援人的感谢,服务于西藏自治区加查县的陈贤律师也说:“你们要感谢的不应该是我,而是党和政府给你们的法律扶贫政策。”
志愿律师汪斌的父亲在其临行前因病瘫痪,一直在住院。汪斌内心非常纠结,走之前那天晚上痛哭了一场。汪斌抵达服务地后,工作之余就通过视频电话和父亲联系,父亲那一句“好男儿志在四方”,又让他鼻头发酸。
服务于西藏自治区错那县的王梦菊律师主动到最艰苦最需要的高寒边境县,她经历了面部脱皮、鼻子血痂、语言不通等困境,被邀请列席县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7次,参与合法性审查工作。
推动“1+1”行动再上新台阶
今年,我省共有12名志愿律师参加“1+1”行动,其中,既有老朋友,也有新面孔。
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表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以及各位志愿者要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奋力推动我省“1+1”志愿法律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保障困难群众获得优质法律援助。要持续强化服务保障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行动实施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解除志愿律师的后顾之忧,落实相关待遇。要充分有效发挥示范效应,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法援故事,持续扩大“1+1”行动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对于即将奔赴服务地的志愿律师,姜明寄予殷切期望。要勤勉履职尽责,努力争做“1+1”行动的排头兵好榜样,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要重学习强素质,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法》,学习了解服务地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尊重服务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提升业务本领和实操能力。要勇担当乐奉献,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持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多深入基层,多走近群众,尽心竭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法治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要常自省勤自律,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政治、工作和生活纪律,坚决不碰“高压线”、不越“红线”、不触“底线”,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充分展示新时代律师队伍良好形象。(彭继友 徐永杰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