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战疫接力
来源:安徽法制报社 阅读量:10000 2022-03-31 14:27:27

3月下旬,淮南市发现新冠疫情确诊病例,全市公安机关全力以赴、勇毅前行,在责任与爱的接力传递下,切实守护起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1)第一棒检测

周日傍晚,新市场派出所民警孔莉接到即刻返岗的通知:辖区要连夜组织大规模核酸检测,急需派出所做好检测点的安保工作。

收拾行装时,孔莉的女儿一直在边上默默看着。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那一阵的分别,已经女儿的回忆里扎了根。这一次离家,也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回来。

临出门时,孔莉笑着劝慰女儿:“妈妈不只是家里的大姐大,也是派出所的大管家。我回单位后,你要替妈妈担起管家的责任啊。”

半小时后,孔莉戴着口罩出现在核酸检测点,同时抵达的还有许多小区居民,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神情透着紧张与好奇,尽可能分享有关疫情的小道信息。这哪儿成,孔莉赶忙维护秩序,确保人与人的安全距离。有位刚在家喝过二两的大爷打趣道:“派出所的女同志也要上一线啊。”孔莉便笑答:“是啊,咱们女同志都冲在前面了,你们大老爷们也得好好配合啊。”大爷脸一红,重新戴好了口罩。

可毕竟人数众多,三月的夜还有几分倒春寒,排队到了晚上10点多,人群中有了牢骚声。其中有个小伙子的嗓门尤其大,原来他是陪着怀孕妻子一同来做检测的,但排了两个小时还没轮到,可回家等通知,又得让老婆挺着大肚子爬六层楼。小伙子一急,嘴上就没把门的了。孔莉见状,和社区干部商量后,当即给孕妇开了绿色通道,小伙子也沾了媳妇的光,提前完成了核酸检测。两人离开前,孔莉还给他们留了手机号码,说是等宝宝出生后,她会帮着小两口联系办理初生入户的手续。

忙到凌晨两点多,小区第一轮核酸检测才算结束。回所路上,孔莉倚着车窗,看到一轮明月挣脱了乌云,高悬于夜空。孔莉暗暗期许,希望通过核酸检测能够早日拨云见日,把疫情散播的情况摸清楚,这样大伙儿才能有的放矢,夺取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2)第二棒流调

凌晨两点,疫情流调大厅里灯火通明,一片繁忙景象。

协查函一批接一批从风控区内推送出来,虽说增加了人手,也配置了各种硬件措施,但仍然忙不过来。原本做后勤保障的白冰便操起手机,主动参与核查工作。

午夜的电话铃声,大多带有某种不详的征兆,白冰明显可以从电话那头中听出防备与不安,有些群众甚至会将白冰作为电诈分子怒言呵斥。白冰却并不在意。他在派出所工作多年,性子早已磨平,大伙儿都亲切称他一声“大白”。因此,对于那些提出质疑的群众,白冰反倒夸赞对方有很高的防骗意识。沉稳且亲和的语气,让群众们大多愿意配合他完成数据核查:核销隐患自然是老天保佑,如果核实确为密接或次密接,便是另一番紧张与细致的记录和问询。

有位独居的老太太,说不清自己的行程轨迹。白冰便通过在手的数据,帮她一点点还原都去了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结论是老太太属于次密接者。老太太惊惶起来,电话里一会儿说养的那些花草,一会儿又说投喂的流浪猫。白冰不忍打断,他耐心地听着,在琐碎的信息中拼凑出老太太晚年的生活日常。在淡淡的忧伤与感慨之余,白冰才细心地提醒她关好水电煤气,带好随身衣物,对了,那些治疗慢性病的药物也一定要带着。

挂断电话后,白冰再看流调记录,竟然满满写了一页隔离前的小贴士:除了个人防护要点以外,更多是生活物资和生活琐事。是啊,老百姓关心的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嘛。

(3)第三棒转运

清晨,新庄孜派出所民警易建奎刚在警车里迷瞪睡着,负压救护车的司机老金便一声吆喝,说是又有新任务了。易建奎在太阳穴边上抹了抹花露水,人也就清醒了过来。

这次任务是转运一家四口,一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他们已经提前接到电话在楼下等待,即便身边有行李箱,却并不很惹人注目。可一等到救护车和警车鸣笛进入小区,群众便不自觉地上前围观。

易建奎本就人高马大,是局里的篮球队长。虽说平日里和人说话都是含胸带笑,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但面对围观的群众,他还是直起腰板,扎紧腰带,虎背熊腰的模样给人强大的压迫感。大家便知趣地停下脚步。

拉开安全距离后,老金安排这一家四口上了负压救护车,正要关门,小男孩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拼命拽着车门不松手,怎么都哄不好。易建奎此时又变回和蔼可亲的警察叔叔,将警帽戴在小男孩的头上。小男孩一愣,也不哭了,伸手摸着帽上的警徽。老金也在此刻关上了救护车的门。

回隔离点的路上,所长打来电话,要安排易建奎休息。易建奎婉拒了,他说现在回家或是回所,都有传播病毒的隐患,倒不如继续和卫健委的老金一道做隔离转运工作。挂断电话,透过车窗玻璃,易建奎看见男孩还在把玩警帽。男孩的父亲则低着头,大概在对儿子说警察叔叔的英雄事迹。易建奎暗暗期许,希望这顶警帽会在男孩幼小的心里埋下一颗平安与正义的种子吧。

(4)第四棒隔离

1月中旬,八公山派出所辅警陈源敏申办了退休手续,之后和所里的兄弟姊妹们吃过了“告别宴”,只等上级批复后就可以回家养老。因此,所长也不再给老陈安排具体工作。

年后,疫情刚反弹那会儿,区里在八公山派出所的辖区设置了集中隔离点。所里人手紧张,工作本就连轴转。陈源敏便主动向所长请缨:与其赋闲,不如由他去到隔离点执勤。“反正就是看大门呗,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陈源敏和所长打趣道。

陈源敏原以为只需要在隔离点待上一段时间,等到退休手续办下来,就可以光荣“下岗”。可没想到这一驻守,便不觉间竟过去了一个半月。期间,被隔离的群众来了又走,医护人员也是换了一拨又一拨,唯一没挪窝的就是陈源敏。所长打过许多次电话,问老陈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有人换班。老陈就打哈哈说这里不愁吃喝不愁睡,能有啥困难。

当然,实际工作并非只是吃喝睡。老陈不仅要承担登记、巡控、排查隐患等日常安保工作,还要经常安抚隔离人员的情绪,避免发生矛盾纠纷。偶有空闲,陈源敏会回想三十多年的从警生涯,虽然只是联防队员到辅警的身份转变,但那些抓过的犯罪分子,那些救助帮扶的群众,许许多多面孔的竟然历历在目。

陈源敏沉浸在平凡且光荣的回忆中,难以自拔,也不舍离去。他更不会告诉所长:其实退休手续早已办下来了,他只想站好最后一班岗,有始有终地给自己的公安事业画上一个句号。

(5)第五棒设卡

孔集派出所毗邻风控区。所里很多同志原本住在风控区内,抗击疫情战斗刚打响,派出所就减员了一半警力。但一接到设卡任务,所长谷宁还是带领其他同志一道上路,配合镇里做好二码联查和核酸检测工作。

这天午后,检测点发生了小小的争吵。一名自驾巡游的摩托车骑手看到前方禁行,便想调头离开。可因为上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已超48小时,按照规定还需再做一次。小伙子认为自己是绿码,不太情愿配合,便发生了这场争吵。谷宁不着急劝解和普及防疫政策,倒是先把摩托车一顿夸赞。小伙子的气一下子就顺了,十分赞同谷宁口中的“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顺利地做完了核酸检测。

矛盾调解后,谷宁注意到一名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在边上盯着自己看。只见她转过身,背上用笔写着“谷永红”三个字。谷宁一拍巴掌:“好家伙,是大姐啊。”

虽说是一家人,但各自忙碌在不同的抗疫战线上,自除夕后就没再碰过面。工作间隙,姐弟两给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打电话问候。老太太在电话里说:“家里的桃花和梨花快开了,也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赶得上。”

“娘!”谷宁亲昵地喊了一声:“疫情总会过去的,即使今年看不到,明年花儿也照样会开。”

“是啊,娘,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等着我和弟弟回家看您啊……”大姐的话说到一半,鼻子一酸,就说不下去了。

恰在此时,又有车辆驶入卡点,两人匆忙挂断电话,重整心情,再次投入到抗疫的战斗中去。

(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