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展望伟大复兴前景的时代,这是一个寻求历史真相的时代。2021年,历史已经走到了一个逗点:辛亥革命11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近代中国那波澜壮阔的画卷里,1911年武昌城里的枪声和1921年嘉兴南湖的红船,是难以抹灭的印记。
孙中山先生说: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顺应历史潮流,国民党政府北伐取得了成功;不顺应历史潮流,妄图阻挡工农联盟力量的崛起,蒋介石只能固守台湾。
殷鉴不远。
这是个旧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惯性将推动中国在历史的轨道上继续前行;这也是个新的时代,新的发展情势、新的社会问题。
只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方能永葆我党活力。
金一南将军的《苦难辉煌》反复看,反复体会,会从中感悟到,从苦难到辉煌,苦难中孕育的辉煌。从历史的回眸中发现未来的喜悦。
历史
对任何一个政党来说,历史都是不容忽略的。对任何一个希望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人来说,研究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是不可或缺的。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祭祀的过程,不就是一个回顾历史的过程么?
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经历了漫长的动荡历程。无论是列强入侵,还是革命自觉,或者是漫长的战争,以及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曲曲折折,都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照射下,愈发清晰。今天的中国,一定程度上已经与不断扩展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假设的国际社会紧密融合在一起。但大国地位所带来的责任担当,要求我们从更多的过往中寻求力量,指导我们未来的前进道路。
中国需要更多地发掘那段历史。
金一南将军所著的《苦难辉煌》,就将叙述与议论两者结合起来,较为公允地论述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一段历史,带给我们新的审读视角。
作为国内久负盛名的战略研究家,金一南教授在这部党史研究作品中增加了颇多的战略视角,不是从细节处推导出历史的战略地图,而是从清晰的历史动向中描绘出大战略方向并将那些历史细节条分缕析。这部作品,凝聚了他战略研究和历史研究的心血。
不是“标新立异”,不是“随意翻案”,只是基于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真知灼见和精辟观点。
党史
中国共产党并非历史钦定的终结者。国民党同样不是。无论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建立与存在的历史,都是艰苦奋斗的历史。
我们并非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青睐的对象。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过长江,美国人和中国共产党接洽时,苏联驻华大使馆还第一时间随着国民党政府撤退到了广州。我们的苏联老大哥,钟爱的是国民党这个小弟。毛主席对王明同志评价“为别人考虑太多,为自己考虑太少”,一语道破天机。苏联人想要的是为苏联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但中国人需要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我党对国际情势的正确判断和适应,一直到朝鲜战争也没有完全步入正规化。直到1964年,主持外交工作的周恩来总理提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成立国际政治系,研究外交决策工作和国际关系。
我们并非中国和中国人一开始就认可的对象,但我们实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播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公平与正义的光芒在神州大地闪耀,宝塔山成了祖国各地先进青年向往的地方。我们逐步剔除了不适合国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手段,让自己与这块爱得深沉的土地结合得更紧,让自己与这块土地上朴实的人们融合得更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于是,在“艰苦奋斗”中,一把出鞘宝剑扫除了三座大山,梅花清香越过大洋“风景这边独好”。
战略
1911年的旧中国,已经被卷入条约体系之中。朝贡体系已然于1895年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而怦然消散,那世界以我为中心的安全感完全让位于列强凌辱的不屈与抗争。这个时候的中国,是需要重建大战略的。
2021年的中国,已然是经济体量世界第二,突破地区强国而成国际性强国。在“和平崛起”“伟大复兴”“一带一路”等大政方针的刺激下,制定一个更加稳定而有规划的大战略是当务之急。
《苦难辉煌》力图告诉读者,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修正自己的战略目标,并一步步成就最后的成功。
大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战略,要求自觉地本着全局观念,开发、动员、协调、使用和指导所有军事、政治、经济、技术、外交、思想文化和精神等类资源,争取实现根本目标。即大战略是从根本目标出发,在总体上对所有各种政策手段及其资源基础的把握和综合运用。美国的理查德·罗斯科兰斯和阿瑟·斯坦则在《大战略的国内基础》提出,大战略不仅仅是战时的智慧才干和和平时期的威慑,而是包括控制使用武力的政策以及其他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武器的合并运用,是调整国内和国际资源以实现国家的安全。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充分借鉴了各种资源,实现了政党的健康发展、军队的不断壮大,以及最终的国家安全。从争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成为国民党改组原则开始,到逐渐建立自己的武装队伍,再到制定正确的解放战争策略,实现新中国的成立,个中经历了颇多曲折。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大战略,就是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目标下,整合国民党内左派资源、共产国际和苏共资源、特别是国内民众资源,实现了“星火燎原”的壮烈场景。
现在的中国,也到了这个时刻。我们应当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战略目标,通过外交上建立稳定而有力的盟友队伍、内政上发展经济并维持社会稳定来推进这一战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风雨如磐不动摇。
(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