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徽网讯 近年来,桐城市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突出党建引领,把基层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和攻坚优势,以红色之帆引航乡村振兴,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色彩缤纷的生态园林,花果飘香的林间小道,绿树掩映的整齐民居……桐城市嬉子湖镇蟠龙村这个“高颜值”的小村庄,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昔日的穷山村能够甩掉“穷帽子”、华丽转身为今日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与该村党总支书记江胜霞数十年来的呕心沥血密不可分。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桐城市深谙此道,精心实施“头雁培育”工程,出台《村党组织书记底线管理办法》,引导村党组织书记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全面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党支部提升行动,着力筑牢红色堡垒、夯实党建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桐城市还在安庆市率先出台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工作实施细则,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村“两委”成员进行物质和精神激励,一批优秀“皖美村支书”竞相涌现,2名村党组织书记和2名驻村工作队员通过“五方面人员”选拔进入镇领导班子,村干部的“一池春水”得以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的“火车头”跑得更快了。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我是去年11月份来园区上班的,月工资大概5000多元,订单多时要加班,工资还会再高一点,领取的最高工资是6300元。”谈及工资待遇,桐城市凯盛浩丰有限公司包装工人黄大姐笑意盈盈。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厚的薪水,在这里务工的范岗镇杨安村村民无不干得起劲、干得踏实。
杨安村村民如今的好光景,正是桐城市近年来下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先手棋”的生动缩影。桐城市审时度势,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制定下发《桐城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3个文件,全市20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均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打造了新渡镇胜圩村、唐湾镇蒋潭村等一批市级以上扶持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一片欣欣向荣,如杨安村仅通过与桐城市凯盛浩丰有限公司村企共建,村集体经济每年就有望增收10万余元。
“如今我们通过党建引领、村企共建,构建起了企业健康发展、集体持续增收、农民不断致富、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共同致富路,村党支部‘有钱办事’了、号召力也更强了。”杨安村党支部负责人如是说。
党建来领航,基层治理强
“你看,这里过去占用的消防通道畅通了,绿化带、桂花树都保留下来,中间的菜地变成了停车场,小区环境整洁,住着真舒坦。”近日,在桐城市文昌街道翻身社区西南安置点,1号楼居民章正理幸福地说道。
翻身社区的“大变样”,还要从该社区依托“社区党总支+物业党小组+党员楼栋长”新模式打造的“红色物业”说起。翻身社区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依托开明义纪念馆红色党建展厅等载体、讲好红色故事,设立“群议堂”,实现点事、提事、议事、决事、办事、评事“六事”于一体,组建“暖心社”志愿服务队、做实“暖心”服务,建设初心广场、为安置点居民提供休闲健身、协商议事、初心实践等场所…一套党建引领集“组合拳”打下来,打出了社区居民“幸福感”、画好了基层治理的“同心圆”。
近年来,桐城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打造村民组例会、党群议事会、六尺巷调解法等一批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基层治理新样板,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的生动图景得以展现。
(胡国贵 方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