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红色重镇”小甸集升起安徽第一面党旗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4-27 14:46:52

法治安徽网讯 4月20日,记者随“皖美”安徽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淮南市寿县小甸镇,采访安徽省最早农村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了解这里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史中的“红色重镇”。

小甸集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诞生了安徽省最早的农村党组织,升起了安徽第一面党旗,走出了一批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记者当天看到,纪念馆前游人如织,有的在纪念碑前庄重地敬献花篮,有的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这里坐落着小甸集特支纪念馆、淮上中学补习社、廉政文化长廊、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等革命遗址。

走进纪念馆大门,迎面的墙壁上“永远的丰碑”四个金色大字在灯光映衬下光芒四射。纪念馆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据讲解员介绍,其建筑面积有400平方米。纪念馆内墙面上展示的是寿县革命英烈斗争事迹的图片和文字,这些都化作成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史诗。记者边看边听讲解员讲述小甸集特支的历史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1922年春,寿县籍青年徐梦周、曹蕴真、鲁平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三人奉派回乡,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随后,建立中国共产党小甸集小组。1923年冬,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直属党中央领导,小甸因此成为安徽省境内党的火炬最早点燃、党的旗帜最早举起的革命圣地。在特支领导和影响下,瓦埠湖畔反压迫、反剥削群众运动此起彼伏,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短短半年多时间,小甸集发展党员20余人。环瓦埠湖沿岸建立中共淮上中学补习社支部、中共瓦埠小学支部等多个党组织。1924年底,安徽全省40名党员,寿县籍29人。1925年至1927年间,中央派往苏联学习19名中共党员中,有9人是寿县人。这个时期,寿县党组织向外输送了曹渊、孙一中、王培吾等近50名优秀党员,分赴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莫斯科中山大学等地学习深造,为党的组织发展和中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寿县小甸镇深入挖掘、精心整理老区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胜地,擦亮革命老区的“红色名片”。2013年以来,在小甸集特支旧址附近,先后建成中共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烈士曹渊故居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形成了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淮上中学补习社、寿县革命烈士陵园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每逢“清明”“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都会有大批来内外的游客来此参观纪念。先后成为安徽省党史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淮南市红色主题旅游区。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张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