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阿姨,我和外婆来看你们了”,8月21日下午,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的小余(化名),一手捧着写有“以善济学 救助温暖”的锦旗,一手提着一袋自家菜地里刚摘下的蔬菜,来到马鞍山边检站,热情地向这里的边防叔叔阿姨们报喜。锦旗和蔬菜见证了一段警民鱼水情谊。这一切,还要从5年前说起。
●困境中的求学梦
小余同学出生马鞍山市王家山社区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因智障意识不清,父亲在务工中受工伤长期在家休养,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失去主要经济来源的一家五口人,只能依靠低保和年过七旬的外婆打零工维持生活。
生性坚强的小余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2015年高考中取得了631分的优异成绩。然而,顺利拿到安徽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她,却陷入了沉思和迷惘。一年数千元的学费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份沉重的负担。
●“别放弃,我们来帮你”
就在那年暑期,马鞍山边检站从驻地团市委得知了小余的家庭情况,“决不能让孩子没有书读”,马鞍山边检站立即启动“爱心基金”,将小余本人及其家庭纳入站里对口帮扶对象,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
由于小余家中没有电话,外婆时常外出打零工不在家,马鞍山边检站通过社区联系上了小余邻居,了解到由于家庭困难,小余可能选择放弃学业,该站时任领导当时就决定去小余家看看。
“叔叔阿姨,家里困难,我决定不上学了,去外地打工”,看到来访的边检民警们,小余哭了。“别放弃,我们来帮你。”3000余元助学金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边检站叔叔阿姨们的第一次到访,给小余和家人吃下了一剂“定心丸”。从此以后,每年开学前,马鞍山边检站都会送去数千元助学金和生活必需品,帮助小余顺利完成学业。
4年帮扶,始终情牵。尽管工作忙、时间紧,但边检民警们总是关心惦念着小余的学习、生活情况,时常去小余的家中看看,每逢学校寒暑假,还会将小余接到警营和民警家中做客,给她打气加油,鼓励她克服困难,好好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爱心在生根发芽
今年初,刚刚从安徽大学毕业的小余,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选择了继续深造学业。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她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父母的身体状况也在逐步好转。
但渐渐走出困境的小余,始终没有忘记一直以来帮助自己的人们。入学前,小余特意决定和外婆一起再次来到马鞍山边检站,看望长期资助自己的叔叔阿姨们。
“没有你们的帮助,说不定当年我就放弃学业了。”小余说,“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工作,也会尽己所能,帮助像我一样的孩子,把这份爱心传承下去。”
截至目前,该站已先后与驻地近30名贫困群众形成了对口帮扶关系,累计捐赠各类款项物资20余万元。爱心,在站里的每一位民警心中悄然传承。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