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王锦森诗记人物作品选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9-03-05 20:40:52

(一)诗记大学生村官李辉 

姓李名辉一后生,

舞文弄墨有才情。

品茗乐道雅趣多,

怡情养性长精神。

大学毕业一新兵,

村官行列练本领。

田间地头人不歇,

走村入户昼夜行。

晨起东方旭日新,

夜伴星月访村邻。

与民同乐躬身勤,

廉洁奉公心中铭。

第一书记干四载,

华家湖畔留美名。

赤诚肝胆一颗心,

无怨无悔践忠诚。

离别百姓泪湿衣,

夹道相送不忍行。

四年弹指一瞬间,

基层锻炼品质坚。

区里一纸任命下,

背包一打冲向前。

热血男儿最善战,

辛劳奔波第一线。

不屈不挠不惧难,

招商引资续新篇。

有为青年志高远,

修身齐家践梦圆。

理想尽在拼搏中,

大业由来历苦寒。

一段故事话平凡,

苦尽甘来心生暖。

人生有梦才有路,

路在脚下天地宽。

(二)诗记安徽省劳模王燕女士

萧国龙城一婵娟,

堪称巾帼花木兰。

改革春风乍起时,

率先垂范弄潮前。

一腔热血敢当先,

青春少女赛儿男。

发家致富当追求,

理想信念托云天。

创业无惧路艰险,

风霜雪雨历暑寒。

山中采石一桶金,

商场搏得聚财源。

从此昼夜人不闲,

苦累只为还夙愿。

致富不忘扶弱贫,

帮扶济困走在前。

修桥补路施善缘,

热心公益做模范。

年年节日念前辈,

敬老院里送温暖。

上级号召记心间,

支农又造一重天。

农业合作富带穷,

今生绿源沃野宽。

光阴如梭似闪电,

商海拼搏二十年。

昔日婷婷一少女,

而今已是月中天。

劳苦功高人颂赞,

人大政协荣誉添。

人美心善福禄全,

家和业兴唱团圆。

昂首再向云天去,

风雨征程谱新篇。 

(三)诗记小子汪浩

生在普通百姓家,

自幼酷爱诗书画。

文章歌赋日日习,

无师无承自奋发。

十八戍边别爹妈,

绿色军营青春洒。

热血男儿有大志,

漠北边疆献芳华。

弹指一晃两春夏,

训练学习日不暇。

常有文字见报端,

领导战友人人夸。

复员还乡进酒厂,

脱了军装换工装。

酿造车间虽苦累,

笔耕不歇未彷徨。

劳动间隙读书忙,

诗词歌赋独分享。

苦累寂寞均无悔,

汗水泪水酿春光。

日复一日岁月长,

心中自有诗书香。

冷嘲热讽全不顾,

勤学路上有主张。

八年勤奋终有奖,

两部著作依身旁。

弾弦向天歌一曲,

卅年一梦圆梦想。

偶得机会遇师长,

学有所用转新岗。

记者生涯从头越,

铁肩道义笔为枪。

而立之年当自强,

拔锚扬帆再启航。

莫让青春付流水,

再著人生新篇章。

(四)诗记现代诗作家牛高山

生在肥东长临河,

少小犹爱诗与歌。

泥土芳香育禾苗,

田间地头种生活。

启蒙幸有恩师拔,

古文汉语受益多。

寒窗苦读十余载,

道德文章天地阔。

岂料人生多磨难,

高考遗憾名旁落。

自立背井离乡去,

他乡异域长拼搏。

谋生路上历坎坷,

风霜雪雨饥寒迫。

好在初衷始末改,

忙中偷闲习文墨。

岁月艰辛苦作乐,

笔下拾趣化成歌。

功夫不负有心人,

常有文章名远播。

散文游记信手得,

诗词歌赋作品多。

生活工作两不误,

妙笔生花结硕果。

天命之年而今过,

痴情不变任评说。

苦短人生留文字,

耐得寂寞终成佛。 

【名家点评】 

何期源水清如许  

读罢锦森人物素描组诗,感慨良多,略述数言,与君共勉。 

首先是题材抓得好。当前古体诗词创作之所以退居文学创作的边缘上,其主要的原因是抓不住活生生的写作题材。今天的诗人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所作诗词应时应景,伤时伤世,所发之音,多为个体情怀。殊不知,当今之世,之于古体诗词的创作,这类题材是碰不得的,就恰如在文学创作中其描述宗教问题一样,写偏了固然不行,写正了依然不行。所以,回避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我们还能写什么?那就写于当下,歌在足下,或二者必居其一。所谓家国情怀,正其谓也。这是明智的,也是锦森的选择。我以为,锦森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是主题抓得准。在阶级社会中,文学是为自为阶级服务的,若要文学生存,这是无可跨越的。试想一下:在当今的中国文坛上,你写一篇美化和歌颂日本军国主义的文章,看看能否治毁你?之于古体诗词创作,无论格律、词曲、古风都是形式、表象,关键是诗意,那才是本体。诗意唯上,是历代诗论学家所崇尚的。何为上?所作心声,己非个体。其情感不仅你我他相通,而且相通于同道中人、同类中人,并且达到普遍意义上思考。锦森同志的这组人物素描,正反映了当今古体诗词的这种创作理念,是尤为可贵的。 

那么,锦森同志这组诗的题材和立意究竟好在哪里?他写的当代人,还是淮北人,写当代的淮北人,我们都有创作理由,但我们都没有写,锦森写了。写身边的人和事,熟悉、清明,题意自然明确。一诗之中,叙事明了,主题清楚,诗复何求? 

再次是展现了一个创作方向。当前文坛,散文小说现代诗,各展其貌,熠熠多姿。唯其《天路》,字达400万数,何其巨也。反观古体诗,仅为56字,甚至28字。可当今社会乃信息社会,且为多元。格律诗何以存之?出路在何?锦森先生的系列写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系列写作乃有序写作,有序写作,可谓创作之。而创作需要梳理、思考、沉淀后,方可动笔。因此,锦森先生的创作过程与某些只是玩玩的写手,是有尘霄之别的。 

可见,锦森先生这组人物素描,是以诗人的身份,并以一个创作者的姿态进行进行创作的。但就这组人物素描而言,其题材题意,锦森先生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不然。这是与他的生活阅历和特定的工作环境有关。一名记者,趟活水,捉活鱼,是其看家本领。他不会放过一眼即中题材,而且作品底线把握得既准确且适度。所以,这组诗稿属于王锦森,这是铁定的,无可置疑。 

但这组素描真要写下去也非易事。人物不能古今混同,亦不能远近无别。选择人物必须具有典型性,这是创作原则。同时,一书之中,虽人物各异,叙事有别,但内容不能空,情感不能假。还望锦森先生沉思之。

——耿汉东 

【诗人简介】王锦森,著名诗人,1957年生,祖籍安徽阜阳。曾供职于省文化厅干部学校、安徽青年报社、安徽法制报社等文化新闻部门。现任《安徽法制报》社驻淮北站站长、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诗协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近年来,先后出版了《红尘行吟》(上下卷):、《坐看云起》(上下)和《长歌集》(上下)、《乐山乐水》(上下)八部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