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三治融合”走好善治之路——旌德县近年社会治理纪实
来源: 阅读量:10000 2018-12-19 10:15:43

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生活在旌德这片沃土上的人民也深深感受到了三治融合带来的变化:老百姓的话语权更多了;邻里间的纠纷变少了;居住的环境更美了……“三治融合”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死结”。今年,旌德县委、县政府以推广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契机,提出推进“三治融合”打造“旌德善治”社会治理示范区建设。通过创新实践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自治为根本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新路子,逐步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由弱到强”、社会治理“由管到议”、法治意识“由淡到浓”、乡风民风“由差到好”、集体经济“由小到大”的“五个转变”,初步形成 “党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如今,旌德县政法工作迈入省市先进行列,2016年信访工作在省市目标考核中均名列第一,2017年信访工作在市目标考核中名列第二;2016、2017年综治工作在市考评排名第一、第二,连续2年被评为全市综治工作先进县。群众安全感和政法队伍满意度持续上升,2018年上半年安全感、满意度指数位列全省1位和第21位,信访工作保持“三无县”。

党建引领打造“红色引擎”

旌德县用优良的党风政风带民风不断向好,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打造新的“红色引擎”。从2017年开始,创新开展了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创A行动”,全县68个村(社区)全部创成A级,其中半数以上达AA级,实现党员服务有窗口、群众办事有去处。并以此打造了红色江村、清丽路西、芦笋合庆等一批以标准化为内核的改革村、旅游村、产业村。庙首镇里仁村目标考核排名多年位列全镇倒数第一,今年换届的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从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入手,硬化拓宽村组道路,提升村民住房质量,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增加村民就业岗位30个,安装路灯170盏实现村民组全覆盖,并创新在全县建设首个扶贫爱心超市,提振村民发展的信心。如今的里仁——各项工作走在了全镇前列。

里仁村选好村带头人队伍不是个例。今年,旌德县以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将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作为村级后备主力军,全县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193名成员中,文化结构、女性比例大幅提高,平均年龄大幅下降,大专及以上学历112名,占58%,平均年龄47.3岁。

把自治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

建立健全“一约四会+X”制度,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日常行为;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会)+“X”等自治组织管理村级事务。旌德县因地制宜设计新型载体,使基层治理更有效。

针对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奢侈浪费日趋见长的现象,俞村镇凫阳村2010年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并由村民大会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红白喜事由理事会统一实施筹办。如今全村每年红白喜事同比减少40%,户均节约2万余元。

“‘三治融合’,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在人。”旌德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兴华说,旌德县通过构建“基层民主协商”的自治模式,完善村规民约,坚持民主议事,精心培育社会组织,促进了群众在社会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目前旌德县共成立各类社会组织238家,成员4590名,涉及乡村治理、文明建设、行业自律等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

三溪镇路西村民宿行业协会是全县自治性民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路西村这几年民宿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但经营业态同质化、经营模式单一、行业标准缺乏、服务质量参差等桎梏也逐渐显现。路西通过成立“民宿协会”,将11家民宿纳入协会管理,对资源进行引导整合,到三溪镇路西村旅游,会统一安排住宿、吃饭问题。目前,全村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直接收益达600多万元。

让法制精神成为全民信仰

法治为本,定纷止争。让村民们达成共识,不光需要“有事就商量”的自治,同样需要刚性约束的法治。

“个性化调解室”是旌德进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智慧结晶。2016年除夕前夕,蔡家桥镇81岁的马国强老人要求儿子支付赡养费,双方情绪激动发生争吵,于是他找到王小宝调解室寻求帮助。调解员王小宝上门,从亲情和道德方面向老人儿子说明赡养老人是传统美德,也是法定义务,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谈心交流,让父子二人和好如初。

目前旌德县已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效衔接联动的“多元化解”机制,搭建“大调解”联动平台。全县已建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105个,在册调解员469名,培育建立了以全国人大代表余的娜、全国调解能手王龙玉、省劳动模范王小宝等命名的个性化调解室11个。人民调解以其个性化、便民化的特点和情况熟悉、业务熟练的优势,进百家门,问百家事,及时把各种矛盾和纠纷化解在村组,成功率达98%以上。

旌德县还探索通过关口前移、源头防控、综合施策,将治理重心从过去的“事后救火”转移到“事前防火”。在全县68个村(社区)打造“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法律服务新模式,同时开通精准扶贫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将“精准扶贫”与“一村一法律顾问”结合起来,从法律层面为贫困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护航。开展民主法治村和法治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推进农村法治宣传阵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建成省级民主法治村5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4个;评选法治家庭示范户260户、法治家庭标兵户15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5户。

如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经成为旌德老百姓的共识。

将德治的理念融入乡村治理

农家院里,一张桌、几个板凳,镇司法所工作人员、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等共同组成“评审团”,正在“坐堂问案”。这是白地镇白地村李某被评审的一个镜头。

评判团由一种新型农村社会组织——乡贤参事会成员组成,它通过激活乡贤资源,发挥乡村精英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李某多年前建了个砖厂,晴天冒黑烟、雨天淌浑水影响村里旅游,他成了道德评判团的评判对象。“我们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砖厂排出的黑烟和污水,影响环保我心里也明白的,就是为了多赚一点钱。”事后,李某主动和村委会签订了“关停协议”。讲道理,讲法律,讲人情,多管齐下,道德评判团比照环境保护法,结合村规民约,经过评判之后,李某被批评得心服口服,主动将砖厂关停。

旌德因“旌表其礼,以彰其德”而得名,在德治上可谓得天独厚。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文明乡风弘扬时代新风 打造“一村一品”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全县19个村(社区)建成“一村一品”示范点,做到有队伍、有场地、有活动、有品牌、有展示,“德文化”特色逐渐显现。近年来,旌德县还以“道德讲堂”为抓手开展德育活动,通过评选“身边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为基层德治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得基层善治的土壤愈加肥沃深厚。

·汪红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