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法院开拓新思路 万里维权零距离——安徽省歙县人民法院探索涉侨维权工作有成效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8-11-07 17:23:14

今年以来,根据全国侨联和最高院有关文件精神,为推进涉侨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工作,依法维护侨民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歙县人民法院在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中院和侨联等单位的关心指导下,紧密结合辖区实际,积极探索涉侨维权新路径取得初步成效。

一、探索背景

(一)服务大局所需 近年来,歙县不断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出台《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意见》,全县上下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我院先后尝试多样化、便民化纠纷解决举措,主动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服务。

(二)地域特点所需 歙县是安徽重点侨乡,也是全省侨民侨眷最多的县,目前侨民比较多且集中的有徽城镇、桂林镇和郑村镇等乡镇,主要分布在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三国,侨民侨眷约5000人,侨民侨眷所在乡镇经济较活跃、纠纷较多。

(三)侨民素养所需 目前在外侨民约4000人,其中2000人左右系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另有2000人左右文化水平低下,维权意识弱,法律知识淡薄,面对侵权和法律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四)矛盾纠纷所需 近年来,歙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重点项目多,纠纷随之开始增多。据统计,郑村镇通过村、镇两级调解的涉侨纠纷每年约30多起,主要涉及征地拆迁、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不少侨民回家乡投资兴业,有效维护侨企合法权益成为新的问题。一些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容易引发婚姻家庭纠纷;留守老人权益维护、继承、赡养等问题更需要法律的帮助。面对可能突如其来的矛盾纠纷,加上对祖国大陆诉讼程序不甚了解且距离遥远,处理矛盾纠纷非常麻烦。

二、主要做法

(一)设立法官工作室 歙县法院经过调研,确定在“皖南第一侨乡”槐塘村民小组设立“侨乡·法官工作室”。开创了全省法院在村民小组及村民家中设立“法官工作室”之先河,初步探索出富有歙县特色的涉侨维权新路径。立足延伸司法服务阵地,主动提供“上门+远程”便民举措,零距离为侨民侨眷服务,努力做到由“选择性方便侨民”到“侨民选择方便”的质变。

(二)组建特色队伍 2018年4月,我院在有关乡镇全面打造特色“法官工作室”,在县文明办、县综治办、有关乡镇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品行优、威望高、口碑好、热心乡村公共事务和群众公认的标准,通过“村居推荐、法院邀选”的方式选任40多名乡贤担任法官工作室的调解员,其中郑村镇棠樾村槐塘组的“侨乡·法官工作室”还吸收了老侨民、侨眷4人,返聘2名法官,聘请在海外有威望、有公信的侨民担任联络员,建立调解工作微信群、歙县侨联微信群,邀请县侨联主席担任微信群主。

(三)制定规章制度 制定《歙县人民法院吸收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的实施意见》、《歙县人民法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办法》、《法官工作室工作机制》和《法官工作室工作流程》、《涉侨纠纷速裁有关规定》、《侨乡法官工作室普法计划》等,探索与县侨联构建联动机制,规范涉侨纠纷化解,选派法官每周定期前往侨乡工作,坚持“有事说事,没事普法”。逐个登记造册侨民、侨眷有关信息,依托侨乡理事会,发挥侨乡宗族、亲情纽带作用。

(四)探索工作方法 将工作室纳入民事审判团队管理,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工作协调开展,具体工作由速裁组牵头落实。针对涉侨纠纷,着力依循“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重在便民”的原则,力争通过上门调解、远程服务,做到方便当事人、减少诉累、力促案结事了,力求最大限度改变涉侨纠纷送达难、应诉难、举证难、执行难的“老四难”问题。坚持记《法官工作室日志》,努力做到工作全程留痕。同时,我院专门开通微信扫码缴费、“智能网上机器人”,对接开通跨国电话业务,为侨乡服务插上科技翅膀。

三、工作成效

一是侨民参与更主动 由于前期宣传发动有力,槐塘村民小组的侨民侨眷们对于“侨乡·法官工作室”这一新鲜事物参与度很高。一个多月来,前来主动咨询法律的人数显著增加,先后接受30余人次咨询,解答涉侨法律疑难问题80余个。在筹建“侨乡·法官工作室”初期,旅居海外四十余年刚返乡的老一代侨民郑朝熙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提出自己在国外多年,又熟悉在外侨民的情况,家中也刚好有闲置的空房,便主动要求为“侨乡·法官工作室”提供场所,修葺一新。村书记王家林说:“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有纠纷就去找村干部,我们村的侨民都奔着‘侨乡·法官工作室’去了,真有意思。”

二是纠纷化解更便捷 跨国纠纷比较棘手,如何让一段纠缠了十三年之久、横跨万余公里的婚姻家庭纠纷得到圆满解决更是难上加难。8月23日,一场跨国婚姻纠纷正在调解,吴某与丈夫黄某2005年就开始了跨国夫妻的生活,其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两次诉至法院与丈夫黄某离婚,均因送达不能等原因而撤诉。2018年8月再次诉至法院,案件受理后,联系黄某成为第一难题。“侨乡·法官工作室”法官马上与村干部和乡贤沟通,通过在意大利的老乡多方寻找,终于与黄某取得联系。8月23日上午,黄某委托其母亲和堂哥与吴某在工作室先行调解。当天下午,法官与黄某互加微信,在与黄某通过微信沟通联系后,其对达成的协议予以确认,案件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三是干群关系更和谐 为切实为侨民提供优质司法服务,我院干警纷纷借助“侨乡·法官工作室”这一新平台,利用县侨联和侨乡理事会的作用,主动请缨,乐于为侨乡服务,干警作风得到有效锤炼、警民关系得到切实改善。槐塘组朱某的儿子在西班牙发展,但是其在屯溪购置的一套房屋,因为开发商前期操作不慎,导致房产被合肥一家法院查封,朱某不识字,儿子又远在西班牙,工作室的法官在不久前一次上门普法时得知此事,主动提供法律帮助,目前正由院长牵头对接此事,有关情况进展非常顺利,深得朱某肯定:“我准备找律师去合肥,没想到法官这么一来二往的帮忙,我心宽了,以后法官来我们村办事,我第一个支持!” 日前,我院为开发区一家侨企化解一起非常棘手的劳动合同纠纷,深得该企业投资人肯定,并决定在歙县继续投资2家企业。

四是普法效果更显著 “侨乡·法官工作室”自7月23日正式成立后,歙县法院干警已深入侨民上门宣传5次,印制便民联系卡600余份发放到每户家中,并对所有侨民人数进行摸底造册。为“侨乡·法官工作室”订阅法律书籍、报刊,制作普法宣传法律展板。这一系列做法已被全国侨联肯定,被省高院网站、《安徽法制报》、《新安晚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安徽省歙县人民法院 汪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