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最后3个月,且买且珍惜吧。”10月2日,来自江西南昌市的李萌初在朋友圈里发出这样一条消息。作为一名在澳大利亚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为了赚点零花钱,她在留学的第二年加入了“代购一族”。然而将于2019年1月1日施行的《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商法》),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提高准入门槛,杜绝个人代购行为。这一行走在灰色地带的生意——海外代购将何去何从?
海外个人代购有点慌
“主要是身边朋友有需求,我顺便帮忙买。”在美国求学的刘婧说,自己目前主要是为一些熟识的朋友代买部分衣物、鞋帽和保健品,金额数量不大。“最近圈内都在讨论《电商法》的事情,按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且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我这种个人代购规模不大还要上学,没有足够精力。最多做到今年底,我就不做了。”刘婧表示。
《电商法》的出台无疑让个人代购进入了新模式。根据《电商法》第十二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需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在《电商法》生效后,从事奶粉代购的,将需办理销售奶粉所需的行政许可。
“我们在国外直邮的奶粉都没有中文标识,也未办理过相关行政许可。”经常帮国内熟人朋友代购的李萌初说。
和李萌初、刘婧这种学生代购不同,彭思洋是一名职业代购。2011年,她利用自己多年从事外贸工作的优势,做起服饰、鞋、包代购生意。
“大家都在观望,只能是做一天算一天。” 彭思洋说,《电商法》对整个电商领域都有影响,但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个人代购。像自己这样的职业代购,要么就不做了,要么就得面临转型的阵痛。
海外代购质量问题维权难
随着代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带出一个万亿级市场。尽管近些年很多知名电商平台都开通了海外购、中国区直邮等业务,但通过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的代购生意依然大量存在。更有代购者每个月都飞出去逛免税店和商场扫货,把商品带回国内进行兜售。
“我曾在代购处买了一件奢侈品,因严重的质量问题,和代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拉锯扯皮后,放弃了维权。”北京白领陈鸣说,海外代购因其私人买卖的特性,容易出现消费陷阱。“除了卖家,没人知道自己买到的到底是不是真货。许多买家遇到商品质量问题,都跟我一样因为取证鉴别难、耗时长而放弃维权。”
北京一家跨境电商平台创业公司负责人祝雨隆认为:“目前大部分的代购都属于电子商务经营者,没有进行工商登记。消费者选择代购要么是国内无法购买到相关产品,要么是国内购买价格较高。如果代购选择直邮模式,并且依法纳税,那优势将不复存在。”
一家时尚品牌买手店负责人琳达表示:“个人通过朋友圈信息,由朋友在海外进行代购,个人和代购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不受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不过,《电商法》首次明确了代购行业的合规要求,提高了该行业的经营成本,当这些小型电商或代购者价格不具备优势时,消费者会寻找更大型的合规进口商采购所需商品,未来小代购的洗牌在所难免。
钻法律空子涉嫌逃税
“海外代购满足‘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销售、提供服务’‘经营’的要件,自然在《电商法》监管范围内。”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表示,目前个人代购不需要上税,所以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销售渠道。但《电商法》的出台意味着个人代购的时代即将终结,增加的税收最终会让代购商品的价格上涨,导致失去价格优势,未来代购市场将只剩企业运营主体。”
·赵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