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和全省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精神,连日来省司法厅以蹄疾步稳的节奏行动起来,梳理出60项106条司法行政改革任务,制定了30项司法行政重点改革试点任务清单,推进安徽司法行政改革实现所有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所有单位开展改革试点、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三个全覆盖”,从而打通司法行政改革“最后一公里”。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统筹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总抓手,被提上日程。省司法厅厅长时侠联作出部署,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发挥面向社会、可选择、市场化、公益性等特点和优势,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和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三大平台”建设全覆盖。今年年底前,要立足“法律服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法律服务指引”的职责定位,全面建立村(居)法律服务微信群,把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手边,让群众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享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
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各地根据任务清单狠抓落实。目前,由全省16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5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14个乡镇(街道)级司法行政服务站、17589个村(社区)级司法行政工作室构成的四级公共法律实体平台率先建成,全省一半的市完成信息化网络平台一期建设任务,16个市的“12348”法律服务热线也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本期特别策划——“公共法律服务就在您身边”,聚焦部分地市的先进经验与特色做法,以期为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淮北:有了微信群找法不发愁
首批微信群主代表颁证仪式
8月23日上午,淮北市村民钮小军说起村里的“法在身边”微信群,抑制不住激动:“以前遇到法律问题跑断了腿,现在身边多了个法律保姆。”
为扎实推动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8月18日,淮北市司法局召开司法行政改革暨下半年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会上,下发了《关于建立“法在身边”微信群推动做好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通知》,并举办了首批微信群主代表颁证仪式。
据了解,微信群网络平台采取分级管理模式,在市级建立“法在身边(淮北市)微信群”,由市司法局基层科负责管理;在县区建立“法在身边(县区名称)微信群”,由县区司法局专人负责管理;在村、社区建立“法在身边(镇、街道+村、社区名称)微信群”,由所在乡镇、街道司法所专人负责管理,各级微信群成员及职能界定清晰,微信群触角延伸至全市范围。
微信群吸收了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工作者、公证员,乡镇、街道司法所所长或司法助理员,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工作人员,以及村、社区两委成员、法律明白人等,有效整合了法律专业资源。同时,创新了微信+工作模式,扩大公共法律服务面。线上,通过微信群随时随地开展普法宣传,回应群众法律诉求,及时帮助群众维权。线下,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组织开展各项法律服务,为基层组织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法在身边”微信群将成为掌握民意动态、开展法律咨询和调处化解矛盾的重要载体。
截至目前,淮北市三区已全部建立微信群,濉溪县已建成大半。
安庆:只到一个窗口办好所有事
“权益受侵害,心理有困惑,看到红红的司法行政徽章,顿时就长了底气、有了头绪……”家住安庆市迎江区南水回族社区的刘大爷是一名退休教师,闲暇之余他最爱来社区的司法行政工作室看法律图书,听值班律师说法治案例。
南水回族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是安庆村(区)司法行政工作室的样板。不仅场地、办公用品设施和法律书籍一应俱全,而且人员配备到位,主任和公益律师各1名,还有专职司法协理员。“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正是安庆市迎江区司法局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所追求的目标。 2014年,迎江区司法局试点启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至当年年底,全区三级平台(区、街道、社区)建设基本建成。 2015年,迎江区实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街道、社区区划调整,两级司法行政服务平台建设同步调整升级。目前,全区司法行政综合服务中心、9个乡(街道)司法行政服务站及47个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高效有序运行。
两级平台的互联互通,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了就地解决困难和“零距离”服务的场所,做到了矛盾有处调、法律有处问、困难有处帮。
宜城路街道钱牌社区汪大爷夫妇已经是耄耋老人,体弱多病,2017年3月,他们用平时节约下来的几千元钱买了一个理疗床,用于治病。谁知买回家才用了几天,就全身不适。老夫妻俩跑到商店要求退货,遭到拒绝,又气又急,吃不下睡不着,便跑到社区求助。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受理后,商讨处理方案:首先实施人民调解,以期快捷有效解决纠纷;如调解不成,则指引并帮助老人申请法律援助。
按照这个思路,工作人员先到理疗店了解情况,并展开调解,未达到预期效果。紧接着,公益律师抓住消费者维权关键点,再次上门调处,据理力争,并表示如不退货将启动诉讼程序,让商家的态度有所转变。老两口几经周转总算拿到了赔偿,感激之余,制作了一面写着“心系百姓、真诚为民”的锦旗,赠送给了社居委。
除了坐等群众上门,还主动走出去服务。 2017年,迎江区司法局整合法律服务资源,联合地税迎江分局组建法律服务团,开展“法律服务万千企业”活动,搭建法律惠企新平台。服务团先后走进绿地紫峰大厦、临港开发区和电商园区,主动对接近百家企业,解答30家企业43个法律咨询,获区委、区政府领导和辖区企业的高度赞誉。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实体平台共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百余场次,办理法律服务事项269件次,解答法律咨询600余人次,调处纠纷1709件,开展特殊人群矫正帮教服务1000余人次。
亳州:“指尖找法”渐成风尚
“以前都说办证麻烦,现在有了网上办事大厅,坐在家里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就能轻松搞定啦!” 8月18日,需要办理学历公证的亳州市民小雨没有去公证处排队,而是登录亳州市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在部门服务里找到市司法局,再从38项事项中找到在线预约公证,按步骤填写内容,不过几分钟就办好了预约。
在亳州迈向“智慧城市”的进程中,市民们感觉到获取法律服务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高效,无论是找公证、做鉴定,还是申请法律援助,都不用来回奔波,这其实得益于当地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 2016年以来,亳州市司法局积极拥抱“互联网+”,充分挖掘大数据资源,争取到投资260万元,依托市政府网上办事大厅,构建司法行政网上办事大厅,完成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一期工程建设。
目前,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司法考试等38项司法行政具体业务均已进驻网上办事大厅,同时38类业务工作服务指南和办事流程也编制完善,一并公示,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基本建成。
据统计,今年以来,网(线)上接受法律咨询1300人次,办理网(线)上申请法律援助317件,预约公证300多件,其它司法行政业务176件次。联合市信息局开发的“E普法”手机APP,自2016年4月份上线以来,有近20万人次登录浏览、参加测试。此外,今年开展的“远程帮教连亲情”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社会效果。
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不仅方便了群众,还成为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服务类业务,从平台上就可以掌握队伍建设、业务拓展、案件质量、服务收费等基础信息,实行网上研判工作、部署工作、督办工作,强化了对法援、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对基层、社区矫正、人民调解等管理类业务,从平台数据中可以发现问题、找准症结、解决问题。
目前,亳州市司法局正在和市数据中心对接,计划利用人脸识别加强身份认证技术,实现业务办理“无证化”,当事人不需提供任何身份证明材料,所有资料都从数据中心调取。今后,有望构建起热线、网站、微博、微信、 APP与实体机构紧密融合的多位一体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支撑模式。
合肥:12348热线煨热“民生温度”
繁忙的热线一直保持着热度
“您好,这里是合肥市12348法律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 ”这一句熟悉的问候,像一股暖流滋润心田。在合肥,12348热线可谓家喻户晓,每当市民遇到法律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拨打12348热线。
2014年4月,合肥市“12348”法律援助热线升级为法律服务热线。不变的号码,不变的态度,更好的服务。为了促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相结合,发挥“1+1>2”的功效,合肥市司法局规范坐席服务制度,要求各县(市)区12348接听坐席必须专人负责接听,并且要严格落实AB岗制度,接听人员因故确需离开坐席时应做好衔接交班工作,保证热线接听的连续性,做到工作时间热线100%畅通。
同时,强化双向互动机制。在群众进行法律咨询的过程中,除了正常解答好咨询问题外,对符合法律援助的对象告知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 12348不仅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而且成为群众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的重要通道。“我儿子离婚了,他跟他前妻还能再分割财产吗?你们能帮帮我吗?”2017年1月,一位急切的老人打来热线电话。老人讲述了儿子马某在与妻子离婚时,把夫妻共有房屋让给了女方,却独自一人背负了十几万的共同债务。“老人家,你们的情况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我们会无偿为你儿子维权。 ”听闻工作人员的介绍,老人当天就去辖区的法律援助中心申请了法律援助。经过法援律师的努力,房屋归马某所有,老人和儿子终于有了栖身之所。
升级改造后的合肥市“12348”法律服务热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截至目前已接听75961件法律咨询,日均接电达到106件。这繁忙的热线背后,其实也是民生“晴雨表”的“温度计”。
细心的工作人员对热线进行分析后发现:12348的咨询群体逐步由贫困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向普通民众转化,解答的问题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弱势法律困境问题,向经济纠纷问题转变,甚至不乏商事问题和行政问题,而且总是与社会热点相重合。
这些无疑给接线人员以及办案律师带来了更大的考验。为此,合肥市根据资深律师的专业特长,建立了资深律师信息数据库,实行资深律师“点援制”,让受援人自己选择援助律师,提高法律援助便民服务质量。各县(市)区统筹律师资源,安排接听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坐席接听工作,保证了法律咨询解答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努力把12348热线打造成司法行政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
淮南:坚守“三心”创星级服务
认真倾听每一个诉求
网上购物收到货后进行点评,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是“习惯动作”。可你有没有在获取法律服务后给过评价?没错,最近淮南市司法行政便民利民服务再出新招,开展“创星级服务活动”,从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平台管理、便民举措、群众满意度方面,对全市“12348”法律服务平台工作进行考核挂“星”,用“硬指标”增强提升服务的动力。
其实,近年来,淮南市司法局在“12348”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始终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屡有创新致力于提高群众服务体验度。 2013年,“12348”法律服务热线全面升级改造,平台功能集语音呼叫、业务管理、触摸查询机等为一体,采用语音提示自动分流导服模式,全市9个法援中心共设分机10部,咨询人可自主选择解答机构,力求群众来电无一久等、无一漏接,确保件件有接听、事事有答复。服务热线平台还与法律援助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对接,各中心对所有咨询来电均进行网上登记,并对咨询和解答情况进行全程录音,实现了对服务过程的有效监督,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而且,按照全市统一要求,各“12348”法律服务平台还坚持以“三心”待人、以“三个一”做事,即以“接待热心、询问细心、解答耐心”解答问题,做到“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个满意回答”的服务标准。业务主管部门对全市各“12348”分机运行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抽取解答录音进行回放,对存在的线路不通、无人接听、态度不好、语气冷漠、解答不负责以及群众投诉等,进行严肃处理。“12348”法律服务平台的高效运用,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拉近了距离,传递了温情。“俺不知道怎么维权,可12348支的招管用! ”近日,拿到老东家赔偿金的钱某十分感慨。2016年8月,因为与老东家之间的用工纠纷,钱某拨打了“12348”热线咨询。工作人员将钱某的情况反馈给了值班律师,在值班律师的努力下,此案得以圆满解决。
据统计,“12348”法律服务热线每年接听来电咨询约2000多人次,日均来电10多人次。下一步,淮南市司法局还将引入企业标准化建设理念,推动“12348”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