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人民的名义,公证!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7-04-27 15:45:43

生活中,当买卖房产需要出具所有权证明时,当订立合同需要证明这一纸之约的合法性时,当孩子上不了户口,需要证明亲属关系、收养关系时,当亲人离世,遗存银行的资金需要提取时,当遗产继承发生纠纷时……

他们,会为你仗义执言,他们出具的文书具有国家证明力!

他们是公证员,他们,以人民的名义,公证!

2016年,省司法厅在全省深入开展公证便民惠民服务年主题活动,全省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39.3万件,举办免费法律讲座251场次,提供免费法律咨询84670人次。

公证机构出具公证书时限由法定15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公证机构还加强与法院、公安、物价、外事等部门沟通协调,出台诉讼调解对接、无户口人员落户、涉外公证文书认证等措施,公证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证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公证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不断提升,公证的服务、证明、沟通、监督作用不断彰显,真正做到以人民的名义,公证。

血浓于水的亲情


“吴公证员啊,我们一家子都要感谢你啊!”

近日, 80多岁高龄的徐大爷来到蚌埠市众信公证处,专门感谢公证员吴振坤,感谢的缘由是源自一场特殊的公证。

时间回溯到2014年7月30日。

吴振坤和同事来到距市区几十公里外的郊区徐大爷家里。

这场公证的特殊,不是因为公证员的上门服务,而是对这个家庭而言,这起公证充满了太多的感激和期盼。

慈眉善目的老人,天真活泼的孩子,徐大爷家简陋的院子里原本充满着欢声笑语。如今他们却是满目愁云。因为不久前老人得知,一直健硕的小儿子小五(化名)身患尿毒症晚期,悲伤的气氛一下子笼罩了整个家庭。

医生说除非换肾,否则只能终生透析。换肾、终身透析,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是痛苦艰难的。

几个姐姐得知自己的弟弟身患重病,她们也是伤心难过,想方设法的要救弟弟,于是背着弟弟去医院做了配型,幸运的是二姐徐霞(化名)匹配成功。

然而,小五却坚决反对换肾,他不愿意牺牲姐姐的健康来换取自己的生命。

后来,经过亲人们的多番劝说,小五最终同意换肾。

肾源有了,家人都同意了,那可以手术了吧?可医院却说,这手术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先出示公证书。

吴大爷的家人打电话到众信公证处咨询,公证员吴振坤解释说,这属于器官捐赠,接受捐赠和器官捐赠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都要声明自愿,并且公证才行。

吴振坤了解到,小五的父亲患有脑梗,母亲骨质疏松骨质增生,不能走路,哥哥患有小儿麻痹症,小五做换肾手术还得花三四十万,让原本经济困难的家庭状况雪上加霜。考虑到这种情况,蚌埠市众信公证处决定给他申请法律援助,免费为他们办理公证。

2014年7月30日,上午八点多,吴振坤和同事带着相关文件材料来到了徐大爷的家里,院子里摆张桌子,就开始工作了。当天室外的温度达到了38摄氏度,两位公证员专注、投入,似乎忘记了酷暑。

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吴振坤一一询问徐大爷家涉及公证事项的十位成员,履行相关公证手续。过程中,医院方又打来电话说,手术时要所有人到场,但小五的母亲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到现场,因此,吴振坤为她现场补办了委托书公证。

十二本公证书,十个人的签字证明,一个大家庭的希望和期盼,很多人都觉得一场公证为什么需要那么多材料,需要每一个人的到场,但是正是这些看似繁琐的细节才诠释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宗旨。吴振坤说,只有严谨、依法才能彰显公证的国家证明力,如果一个环节忽略、一个程序不规范,就会造成对公证公信力损害。

不久前,换肾之后的小五再一次到医院做完排异检测,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健康,徐大爷一家又回到幸福时光。

小额遗产继承公证真方便


不久前,庐江县居民李女士焦急地来到县公证处咨询,她说父亲去世了,可是父亲名下有几张银行存单,取钱时,银行说要办理遗嘱公证,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理。

公证员夏咏梅安慰李女士不要着急,慢慢说明情况。

原来,李女士共有兄弟姐妹6人,李女士的爷爷、奶奶均多年前故去,母亲也于父亲之前去世,之后,李女士的父亲也没有再婚。可是,对于几笔银行存款,李女士的父亲也没有相关的遗嘱。

夏咏梅告诉李女士,按正常情况,办理遗嘱公证有继承权的当事人都应当到场,也就是说李女士和兄弟姐妹都要到场才能办理。

这让李女士犯了难,虽然自己家住庐江,可是其他兄弟姐妹5人都在外地,如果不是80多岁的老父亲去世,生活在天南海北的兄弟姐妹几年也难得一聚。

这几笔存款每笔数百元、数千元不等,加起来不过一万多元,是父亲省吃俭用留下的一点积蓄。兄妹6人到银行取款,被银行工作人员告知需要办理公证手续才能取出存款,而办理公证手续还不知需要多长时间,他们中有几人已买好回程的机票。

几位申请人焦急地表示,别说是一万多元,就算是十万、二十万,他们对遗产的分配都没有任何争议,理应留给一直照顾父亲的小妹李女士,现在就想咨询一下公证处能否简化一下程序,让兄弟姐妹其中一人办理?

了解情况后,夏咏梅告诉他们:李女士兄妹六人都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按照继承权公证程序,在备齐相关证明材料后, 6人都要到场才能办理继承权公证手续。但为方便当事人取得小额遗产,近期安徽公证行业制定出台了针对单笔遗产数额不超过人民币2万元、多次申请累计遗产数额不超过人民币5万元的小额遗产继承公证的指导意见。在符合指导意见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适用小额遗产继承公证的简易程序,由继承人中1人或数人办理公证,并且所需准备的证明材料也相应减少。

随后,夏咏梅告知了6兄妹需要准备的相关材料。当天下午,李女士带齐材料再次来到公证处,核实无误后,夏咏梅依据小额遗产继承公证简易程序为其出具的公证书。李女士说,小额遗产继承公证的简易程序太好了,真正做到了便民、惠民。

三进社区只为一桩公证


2016年8月的一天,滁州市皖东公证处的公证员黄阳磊,接到一个电话:一位老人因中风瘫痪在床,另一位老人年至耄耋,行动不便,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想做一份遗嘱公证,询问公证员能否上门服务。

黄阳磊当即向老人说明,可以上门,并与老人约定了时间。黄阳磊说,根据经验这类公证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当事人的神智是否清楚,是否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否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等等。

带着这些疑问,他和同事决定先到当事人家中了解情况。

约定当日,黄阳磊和同事冒着三十多度的高温,来到受援人的家里,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一切,还是让他们有些吃惊。

屋内光线昏暗,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破旧的杂物随处可见,一位老婆婆躺在简陋的旧床上,神情萎靡。一位老汉弓着腰很吃力的收拾着地上的杂物,两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目光呆滞地坐在木条凳子上。

老汉姓王,躺在床上的是他的老伴,两位中年男子是这对老夫妻的儿子,智力残疾。

原本,老太太还能照顾家庭,可屋漏偏逢连阴雨,一个多月前,老太太中风瘫痪,全家只能靠年逾九十的王老汉照顾老伴及两个智障的儿子。如今,一家四口没有什么生活来源,仅仅依靠政府的补贴度日。

现在,他们仅有的财产就是居住的拆迁安置房。因为两个儿子都智力残疾,两位老人担心自己一旦去世,其他健康的子女会与这两个儿子争遗产。

在社区法律服务人员的建议下,决定办理遗嘱公证,打算去世后将房产留给两个智障的儿子继承,以便他们能维持生活。

听着两位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黄阳磊和同事断定二老的神智是清晰的,他们的情况符合遗嘱公证的受理条件。

当黄阳磊耐心的向老人讲解办理遗嘱公证的程序以及需要提供的材料时,老人却焦虑起来。原来,老太太的身份证早已遗失,现又瘫痪在床,办理身份证肯定又要经历许多周折,不知何时才能拿到身份证,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等不到收到公证书的那一天。

得知此情,黄阳磊立即与其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进行沟通,在社区工作人的帮助下,户籍民警为其上门办理了临时身份证。

考虑到受援人年迈、病重,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延误时间,老人生前的意愿就难以实现。在老人的临时身份证办好后,黄阳磊和同事当即放下手头的其他工作,第二次来到两位老人家中,为他们分别办理了遗嘱公证,两位老人在最后一份遗嘱材料上按下手印的时候,已经日薄西山。

随后,两位公证员马不停蹄的赶回办公室,整理公证材料、草拟公证书,在第一时间完成了公证的各项审批手续。

第二天,黄阳磊和同事第三次来到老人家中,将做好的公证书交到老人的手中并告知他们,这是免费办理。那一刻,两位老人的眼中噙满了激动泪花,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不被理解到赢得称赞

“你们这是故意刁难! ”……


2016年7月,这一天临近下班,界首市公证处的办事大厅里来了一位下肢肢瘫痪的残疾人,简单询问后,这位当事人却高声质问起工作人员来。

公证处主任马辉看到后,立即上前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了解残疾人前来的目的。

原来,这位残疾人姓李,父母已去世,可父母遗留在银行里有几万元钱,由于李某不知道密码,钱取不出来,银行的工作人员要求李某到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

问明情况后,工作人员告诉李某,按照大额继承公证的要求,李某的兄弟姐妹都要到公证处来,并明确表示是否继承父母的遗产。

可李某说,他兄弟姐妹共五人,虽然家都在界首市,但相隔几十里,让他这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通知他的兄弟姐妹到公证处来,这分明是有意刁难。

了解到当事人的难处,马辉立即开车和工作人员一道,带着李某到他的4位兄弟姐妹家中一一拜访,并为他们现场办理公证,等到工作结束时已是深夜十点多钟。

李某感激不尽,硬是拉着公证人员的手不让走,要留工作人员吃饭以表感谢,马辉婉言谢绝了李某的好意。

李某说从来没想到公证员竟然自己开车为当事人上门服务。

马辉介绍说,为了做好便民服务,目前公证处开展创新互联网+公证服务模式,提供网上便捷服务,公证处开通了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除了方便群众网上申办公证事项;为提供优质公证服务,公证处还进一步优化办证程序、压缩办证期限,并制定了上门服务、代办服务、延时服务、非工作日值班制度等便民惠民措施。

同时,公证处还实行扶贫六举措: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对1000元以下的继承免费公证;对农村群众婚前财产免费公证;为贫困、弱势群体提供公证法律援助;对农村群众申请办理遗赠抚养协议、赡养协议、扶养协议等涉及老年人赡养内容的公证事项免费公证;为孤寡老人及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提供上门公证法律服务等便民措施。公证扶贫六举措惠及弱势、贫困群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为这样的窗口点赞!
“我为贵单位范向东同志点赞,他真是诚心、耐心人民服务的模范公证员。 ”“他的态度让我感觉活的有尊严! ”


这些话语来自一封写给安徽省合肥市徽元公证处的表扬信,写信的是合肥市居民82岁高龄的赵奶奶。

去年1月底,赵奶奶颤颤巍巍的来到合肥市徽元公证处咨询遗嘱公证事项,处在办证窗口的公证员范向东热情地接待了她。

经过简短的交流和观察,范向东发现赵奶奶虽然神智清醒,但耳聋并且行动不便,鉴于遗嘱公证需要提供并核实多项材料,范向东二话没说当即告诉老太太:“您别着急,这里人多嘈杂,您来回也不方便,我下午到您家中亲自为您办理具体事项。 ”得知公证还能上门服务,赵奶奶很是高兴,范向东搀扶老人家上车送她回了家。

当天下午,范向东如约而至,赵奶奶告诉范向东,今年已经81岁了,老伴2011年去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这几年除了逢年过节在女儿家,基本都是独居,现在自己老了,身体又不好,失眠、耳聋等一身的毛病,养老问题成了心头病。

赵奶奶说,一直以来都是靠女儿在照顾生活起居,本来都协商好了将来去世了,房子留给女儿,谁知儿子出尔反尔。所以,赵奶奶想在活着的时候,通过遗嘱公证让女儿安心,自己也能放心、踏实。

在得知老人基本情况和需求后,范向东开始耐心的向赵奶奶解释办理遗嘱公证的相关事项。因赵奶奶听力较差,范向东有意的放低语速、提高声调,老人听不明白,范向东就在纸上逐条写清,耐心解释,直到赵奶奶完全听懂并满意为止。

为了帮老人办好遗嘱公证,范向东多次登门服务,反复核实、协调。 2月初的一天,范向东冒着凛冽寒风将公证书送到赵奶奶手中,老人望着这份带有温情的公证书感叹道,期盼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的心病也让你们治好了。范向东微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后来,赵奶奶专门写了感谢信,表达心情,她说:“范向东这样尊重老人,为民服务精神让我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