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安徽记者诗人王锦森:阅尽江湖人生始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6-12-26 00:35:23

阅尽江湖人生始

——兼赏析王锦森诗作《红尘行吟》

苍烟暮照,辽阔平原,小溪静卧。有二三稚子割草牧羊,捕鱼捉虾;银汉迢迢,星月辉映,黄发垂髫,麦场听书。这是诗人的童年记忆,而这份渗透着厚重农耕文明气息的时光碎片,奠定了诗人生命的底色。缘此,我们不难触摸《红尘行吟》情感温度。

人的一生,所历人事一如过眼烟云,来了又走了。但总有一些是要留下来的,比如亲人,身边屈指可数的朋友。锦森就是这样为数不多,足以相处一生的朋友。初识锦森,因工作的缘故,同在一个屋檐下为稻粱谋,及至后来得知他亦是颍州人氏,感情自然就更深了一层。有着相同的童年经历,相同的乡音滋养,所以读锦森的诗作,恰似在故乡老屋与邻家兄长聊天,清风徐来,温暖,有乡野的恬适。

康德曾言,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锦森的诗有一种惆怅的美。虽然其自谦“经史子集无缘研修”,但诗作中无论“观景抒情”还是“睹物言志”,抑或“人杰咏叹”,字里行间饱含着惆怅的美。“环肥燕瘦今不见,无情岁月凋楼台。”“无情风雨洗征程,君赴天涯何日还?”岁月不居,人世艰辛,个中辛酸,读后凄然。锦森深得中国古诗词的真意,于凭古时怅然,在当下赋离歌。伤时,感世,别友,吊古,无不浸透诗人的惆帐情怀,令人慨叹再三。

诸多诗作,尤喜“人杰咏叹”一组,见诗人真性情,有时那情感浓得化不开,需两行热泪。

“去岁腊月间,忽闻恶讯传。挚友突染病,相见亦难言。”一“忽”一“突”,俨然晴天霹雳,诗人听闻老友傅康生病时的愕然、惊悸,如在眼前,感同身受,对友人安危的牵挂之情溢于言表。继之,“四目相看时,泪水遮眼帘。遥想君当年,把酒诗文欢。”情深如此,为之动容。诗人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敏感而深情的心。好友儿子大婚,宽慰欣喜之余,诗人更体会到好友以弱女柔肩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成人的不易:“风雨二十年,夫去子为伴。苦乐长相守,日月维其艰。幸有天见怜,神灵佑平安。喜得儿大婚,痴心可慰天。”

锦森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社会温度的感知者,时代船头的瞭望者。职业使然,其部分诗作直面现实人生,恤贫怜弱,激浊扬清,“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部分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也为诗集增色许多。武汉车夫、浙江拾荒老人、煤城淮北街头擦鞋的女子等走入诗人的笔下:“风霜雪雨一肩担,慈悲大爱重如山。”“不贪吃与穿,结银济弱寒。”平民情怀,赤子之情,让多少贪渎之人无颜以对。“不惧炎凉苦,笔下日月寒。”这与其说是对擦鞋女子人生境遇、生活态度的写照,不如说是诗人的自况。而作为颍州后人,每年百万兄弟姐妹进城谋生,更牵动诗人心底最为脆弱的情感。“谋生走四方,颍州是故乡。无时不思念,日日梦断肠。常为生计忙,苦苦度时光。身不由己人,异域独悲伤。”来自中国最大的农民工输出地,诗人的目光看到的是 “爷娘妻子走相送”的无奈和“独自异乡为异客”孤寂。

锦森生活的煤城,因采煤而成大面积塌陷区,如今湖洼连片,已有皖北江南的气象。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作者倾注了炽热的情感。春花,秋月,雨荷,丽人,时时触动诗心。“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美好的禀性,在诗中有了充分的反映。“岸边绿柳摇身姿,舞得晚景更郁葱。”这样的诗句,无疑为读者描摹了皖北江南的气韵风姿。而“书画赏析”一组,承继了这一写作追求,名家经典或是新人尺寸,在诗人的笔下,声,色、香,韵,形神俱备,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且看“淡墨凝寒霜,落笔花艳开。自古曲高者,无彩胜有彩。”一“凝”字,读来萧瑟、肃然,让人心神敛固;而随之而来的“艳”字,给人以烂漫春意。足见锦森对中国书画的品鉴深度,诗人用笔吝啬,简朴洗练,恰如中国画的神韵,“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半世沧桑半世缘,一入江湖岁月寒。”人生况味深沉凝重,这是诗人数十年的感悟。然于“风刀霜剑严相逼”中,诗人心神找到安放的一隅:“人到中年后,万念皆可收。”是岁月的馈赠,也是诗人阅尽沧桑后空明。这样的心路历程,人生体悟,在“参禅悟道”中淋漓尽致。

日本的佛学大师松原泰道说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窃以为然。江湖阅尽,生命澄澈,观之人事,就有了份宁静的豁然与阔大,诚如清戴熙云:“崎岸无人,长江不语,荒林古刹,独鸟盘空,薄暮峭帆,使人豁然。”初心不改,方得始终。走进知非之年的锦森,诗集要出版了,在人生开始的节点上,读者值得期待。

“倘能列为参照之文,以启后人之智,便是些许功德,愿景所在了。”诗人将作品结集出版的初衷谦卑道出,名利无涉,值得一赞。功不唐捐,作为锦森的小友,期待更多的作品奉献于社会。


王新宇


红尘万丈,处处行吟

——读王锦森的《红尘行吟》

应诗词协会耿汉东主席邀请参加这次会议,首先祝贺这次会议圆满结束,其次祝贺王锦森老师诗词双胞胎出版。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上次文人墨客们刚刚离开饭桌,欲各自回家。是厚厚的两本《红尘行吟》,这是两只自由状态的小鸟。是趁热拨开它的严实的皮毛品尝一场盛宴?还是等我与书双方都饿几天?更能走进彼此?想这些的时候,不觉已是几天过去,翻开扉页,我的目光即刻就被黏住了。该如何复原第一眼读到这两本书的最本真的感受呢?
沉思数秒,我的手指轻轻敲下了互不相干又密不可分的几行字:

一、返璞归真

大诗人李太白有诗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说荷花暗喻人或者文字。敢于素面朝天且不加任何粉饰的人,依然美,美的是本真;敢于不给文字加任何修饰和易容的,才是最本真的字。
读到王锦森老师的与字,不觉有身着素衣的女子或者身披风沙的汉子从历史中穿越而来,好几次我想起《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种归于田野上万物的本真清晰地毫无征兆地打动了我,正所谓,一个人的真和善是藏在他质朴的文字和行为里的。
本真,大约是做人做文的第一要务,其他都可以退后再表,无真性情的人不可交也,是为一;无真情的字不可读,画猫为虎是一类字,可以略去不读,是为二。

返璞归真的字,出自善良易感的心。这样的内心在写作时,有一个本质特征,下笔时先问心,我所写的字,是不是最大程度地忠实了自己的内心?的确,这世界已经犹如一座蒙面之城,而文字绝非假面舞会,只有素面朝天或者华丽高贵之说,在王锦森的文字里,我读到了返璞归真。从他的文字里,我虽未细细打量所有朴素的文字,但窥一斑便可见全豹,两本书皆是如此,不蔓不枝,不雕不啄,不掩不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情书写,发自骨头里不吐为快的倾诉。

因为真和善,他写出了《无言自传》,这开篇他就在读者面前捧出了完整的自己,那么率真,那么诚恳,那么热烈,没有一点藏着掖着的痕迹。这时候,你分明看到一位历经风沙居住相城的汉子,带着奔波的疲惫,谋生的艰难,习字的苦乐,将过去和现在的感慨用文字的丝绳串起来,风轻云淡了曾经的苦难,轻描淡写了多舛的江湖。他从风沙里走来,带着满脸沧桑和成功的果实,挥挥手,且歌且吟,没有一个人能在字里行间读出埋怨和悔恨,这是一个真汉子,亦呼应等同于他文字的本真。

因为真和善,他见景抒情,公园、野外、江南、塞北,无不留下他吟咏的字迹,面对飞流直下的瀑布,他说“莫道银河落九天,眼前美景动心弦”;面对江南烟雨,他说“美女清抚琴,妙音漫城楼”,此刻,我突然想起杜牧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州江南了,这一北一南,一俗一雅,一今一古,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真和善,他写人,无论古代枭雄还是当今挚友,无论平民百姓还是高官名流,甚至当今国际风云人物,都都能拿捏的很好,是那种不吐不快的抒发。他说“……西楚霸王一声吼,万千黎民揭杆起。高祖芒砀举义旗,各路英雄四方聚……”,一场楚汉之争被他几句诗概括的淋漓尽致;“文才才情秀千古,冰清玉洁赛荷莲。”他用心值情悼念杨绛先生;“场内儿女汗水涟。墙外爷娘心绪牵”,烈日炎炎下,他感触于万千学子和苦伴的父母。他在国难日扼腕,那是骨子里爱国热血诉诸于文字,他歌颂母爱,盛赞友情;他面对抗洪抢险,用文字谱写一曲豪迈;他重旧友也爱新友,爱国家也爱小家,爱饮酒高歌也爱浅诵低吟;赞扬和歌颂,低徊和哀婉,寄语和期望,都出自他本真的内心而发于笔端。这是一个完整而健全的人的内心世界,多么好;这是一个真善美的汉子在红尘吟唱,多么真。

二、自由自在

古今中外,文字这门语言的艺术,说到底是所有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原材料,任何人都绕不过去。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类从语言开始文明,开始走出用手势交谈的低级阶段。好多时候,见某些朋友的个性签名:只愿活在沉默里……,各种表达方法,意思差不多。每每我看后,不禁哑然失笑:除非他不说话,一说话就打破自己的章法,这明显是个悖论。又想起庄子的无为,可老庄也洋洋洒洒滴写下三十三篇文章至今喂养着人间,或许,可以解释那是他梦里飞出的蝴蝶。
作为文字热爱者,我个人更喜欢看一个人的自由写作,多年来我一直秉承自由写作,有感就发,无感驻笔,此所谓写作上的自由。与韵脚平整的律诗绝句相比,古风相对而说容易了点,它的优点是纯粹,不用揣摩平仄和古典圈定的规范,自由发挥。虽不是李白在世,却可以红尘快马,谈古论今;虽不是纳兰,却可以借一首饱满的倾诉,给今世倾上一杯今晚的月光。


王锦森的古风诗,读来就是这个感觉,因为他叫自在王,他是自由人,他有一颗自由烂漫的诗心,从开篇的《观景抒情》到结语的《参禅悟道》,所有的字词均是如此。也可以这样说,他揣着一颗自由之心,漫步红尘,天上地下,风花雪月,往事今人,他是借着一首首诗歌,一步步修炼至参禅悟道的,或者说,他的诗歌好多时候成了他的一杯上好的茶水,一遍遍续,自己日日品味,朋友来了就双手奉上一杯,让别人在唇齿间也体味他一壶香茗的余味。精彩的人才有精彩的人生,让人关注情节,也关注结果和后续,这样的文字读来真的不一样。


三、诗情禅意

世上,没有人不喜欢诗情,或者确切地说没有人不喜欢云水禅心的意境,只是,好多人面对扑面而来的红尘,多了世俗少了诗意,更多时候考虑的是衣食住行或功名利禄。一片春色,在农人的眼里是年年岁岁的春耕信息,但在诗人笔下却是各不一样的春色烂漫:在杜甫笔下,是“青春作伴好还乡”,在周美成那里又成了“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王锦森老师不是活在云彩之上,他要生活也要诗情画意,甚至,诗情画意远远不够,他要云水禅心。读到最初的字就见一片春色盎然,穿插着夏天的火热,秋之静美和收获,直至走进一片白雪皑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王锦森当真修成了诗情禅意。
敲下这句诗的时候,我在想,这“醅”是不是迎合了诗人的心境呢,我想应该是的,他的文字从一杯白开水一样的透彻,到走入一壶未加的人过滤的窖藏新醅,那个醇香只有亲品的人方才知之。

刚开始,他是一位口渴了大口喝水的旅行者,都后来,他历经艰辛,用文字在内心修一座寺院,做了自己的佛,每人诵文字之经,观人文之道,闲来一杯茶,仿佛神仙一样的日子,握在他的指间。且看“禅里可参日月天,茶中尽知苦涩甜……达摩禅开慧灵源,陆羽茶论通经卷。禅茶一味似人生,四季日月常转桓”,这苦尽甜来的的欣喜,多么可贵;这转山转水的开悟,多么静谧。如果,有一首诗歌可以代表此刻的心境,我不禁想起上次初识王锦森,回去后,他微信感谢我光临小聚,或许是看到我的微信名,也就是我的笔名梅一跟冬天有深深的渊源吧,一首小诗相赠,诗曰 “梅开在寒天,芬芳不争艳。凛然朔风中,暗香送怡然”,足见其性情,这首小诗是我收到的冬天里的春天,这两本书是文人墨客们收到的温暖,禅意的温暖。所以,这篇末,我写了四个字送与王锦森老师:红尘万丈,处处行吟。


最后赘述几句话,通观全书,若说完美,那也是虚假虚伪之说,俗话说:花未全开月未圆,正是佳境。某些诗句可以适当收敛些,或者说句子再斟酌下。但书中众多可圈可点之处,只因我的笔力有限,只能略述一二,一家之言,不能以偏概全,不尽之处向王锦森老师学习。

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