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江湖人生始
——兼赏析王锦森诗作《红尘行吟》
苍烟暮照,辽阔平原,小溪静卧。有二三稚子割草牧羊,捕鱼捉虾;银汉迢迢,星月辉映,黄发垂髫,麦场听书。这是诗人的童年记忆,而这份渗透着厚重农耕文明气息的时光碎片,奠定了诗人生命的底色。缘此,我们不难触摸《红尘行吟》情感温度。
人的一生,所历人事一如过眼烟云,来了又走了。但总有一些是要留下来的,比如亲人,身边屈指可数的朋友。锦森就是这样为数不多,足以相处一生的朋友。初识锦森,因工作的缘故,同在一个屋檐下为稻粱谋,及至后来得知他亦是颍州人氏,感情自然就更深了一层。有着相同的童年经历,相同的乡音滋养,所以读锦森的诗作,恰似在故乡老屋与邻家兄长聊天,清风徐来,温暖,有乡野的恬适。
康德曾言,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锦森的诗有一种惆怅的美。虽然其自谦“经史子集无缘研修”,但诗作中无论“观景抒情”还是“睹物言志”,抑或“人杰咏叹”,字里行间饱含着惆怅的美。“环肥燕瘦今不见,无情岁月凋楼台。”“无情风雨洗征程,君赴天涯何日还?”岁月不居,人世艰辛,个中辛酸,读后凄然。锦森深得中国古诗词的真意,于凭古时怅然,在当下赋离歌。伤时,感世,别友,吊古,无不浸透诗人的惆帐情怀,令人慨叹再三。
诸多诗作,尤喜“人杰咏叹”一组,见诗人真性情,有时那情感浓得化不开,需两行热泪。
“去岁腊月间,忽闻恶讯传。挚友突染病,相见亦难言。”一“忽”一“突”,俨然晴天霹雳,诗人听闻老友傅康生病时的愕然、惊悸,如在眼前,感同身受,对友人安危的牵挂之情溢于言表。继之,“四目相看时,泪水遮眼帘。遥想君当年,把酒诗文欢。”情深如此,为之动容。诗人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敏感而深情的心。好友儿子大婚,宽慰欣喜之余,诗人更体会到好友以弱女柔肩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成人的不易:“风雨二十年,夫去子为伴。苦乐长相守,日月维其艰。幸有天见怜,神灵佑平安。喜得儿大婚,痴心可慰天。”
锦森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社会温度的感知者,时代船头的瞭望者。职业使然,其部分诗作直面现实人生,恤贫怜弱,激浊扬清,“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部分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也为诗集增色许多。武汉车夫、浙江拾荒老人、煤城淮北街头擦鞋的女子等走入诗人的笔下:“风霜雪雨一肩担,慈悲大爱重如山。”“不贪吃与穿,结银济弱寒。”平民情怀,赤子之情,让多少贪渎之人无颜以对。“不惧炎凉苦,笔下日月寒。”这与其说是对擦鞋女子人生境遇、生活态度的写照,不如说是诗人的自况。而作为颍州后人,每年百万兄弟姐妹进城谋生,更牵动诗人心底最为脆弱的情感。“谋生走四方,颍州是故乡。无时不思念,日日梦断肠。常为生计忙,苦苦度时光。身不由己人,异域独悲伤。”来自中国最大的农民工输出地,诗人的目光看到的是 “爷娘妻子走相送”的无奈和“独自异乡为异客”孤寂。
锦森生活的煤城,因采煤而成大面积塌陷区,如今湖洼连片,已有皖北江南的气象。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作者倾注了炽热的情感。春花,秋月,雨荷,丽人,时时触动诗心。“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美好的禀性,在诗中有了充分的反映。“岸边绿柳摇身姿,舞得晚景更郁葱。”这样的诗句,无疑为读者描摹了皖北江南的气韵风姿。而“书画赏析”一组,承继了这一写作追求,名家经典或是新人尺寸,在诗人的笔下,声,色、香,韵,形神俱备,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且看“淡墨凝寒霜,落笔花艳开。自古曲高者,无彩胜有彩。”一“凝”字,读来萧瑟、肃然,让人心神敛固;而随之而来的“艳”字,给人以烂漫春意。足见锦森对中国书画的品鉴深度,诗人用笔吝啬,简朴洗练,恰如中国画的神韵,“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半世沧桑半世缘,一入江湖岁月寒。”人生况味深沉凝重,这是诗人数十年的感悟。然于“风刀霜剑严相逼”中,诗人心神找到安放的一隅:“人到中年后,万念皆可收。”是岁月的馈赠,也是诗人阅尽沧桑后空明。这样的心路历程,人生体悟,在“参禅悟道”中淋漓尽致。
日本的佛学大师松原泰道说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窃以为然。江湖阅尽,生命澄澈,观之人事,就有了份宁静的豁然与阔大,诚如清戴熙云:“崎岸无人,长江不语,荒林古刹,独鸟盘空,薄暮峭帆,使人豁然。”初心不改,方得始终。走进知非之年的锦森,诗集要出版了,在人生开始的节点上,读者值得期待。
“倘能列为参照之文,以启后人之智,便是些许功德,愿景所在了。”诗人将作品结集出版的初衷谦卑道出,名利无涉,值得一赞。功不唐捐,作为锦森的小友,期待更多的作品奉献于社会。
王新宇
红尘万丈,处处行吟
一、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的字,出自善良易感的心。这样的内心在写作时,有一个本质特征,下笔时先问心,我所写的字,是不是最大程度地忠实了自己的内心?的确,这世界已经犹如一座蒙面之城,而文字绝非假面舞会,只有素面朝天或者华丽高贵之说,在王锦森的文字里,我读到了返璞归真。从他的文字里,我虽未细细打量所有朴素的文字,但窥一斑便可见全豹,两本书皆是如此,不蔓不枝,不雕不啄,不掩不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情书写,发自骨头里不吐为快的倾诉。
因为真和善,他见景抒情,公园、野外、江南、塞北,无不留下他吟咏的字迹,面对飞流直下的瀑布,他说“莫道银河落九天,眼前美景动心弦”;面对江南烟雨,他说“美女清抚琴,妙音漫城楼”,此刻,我突然想起杜牧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州江南了,这一北一南,一俗一雅,一今一古,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二、自由自在
王锦森的古风诗,读来就是这个感觉,因为他叫自在王,他是自由人,他有一颗自由烂漫的诗心,从开篇的《观景抒情》到结语的《参禅悟道》,所有的字词均是如此。也可以这样说,他揣着一颗自由之心,漫步红尘,天上地下,风花雪月,往事今人,他是借着一首首诗歌,一步步修炼至参禅悟道的,或者说,他的诗歌好多时候成了他的一杯上好的茶水,一遍遍续,自己日日品味,朋友来了就双手奉上一杯,让别人在唇齿间也体味他一壶香茗的余味。精彩的人才有精彩的人生,让人关注情节,也关注结果和后续,这样的文字读来真的不一样。
三、诗情禅意
刚开始,他是一位口渴了大口喝水的旅行者,都后来,他历经艰辛,用文字在内心修一座寺院,做了自己的佛,每人诵文字之经,观人文之道,闲来一杯茶,仿佛神仙一样的日子,握在他的指间。且看“禅里可参日月天,茶中尽知苦涩甜……达摩禅开慧灵源,陆羽茶论通经卷。禅茶一味似人生,四季日月常转桓”,这苦尽甜来的的欣喜,多么可贵;这转山转水的开悟,多么静谧。如果,有一首诗歌可以代表此刻的心境,我不禁想起上次初识王锦森,回去后,他微信感谢我光临小聚,或许是看到我的微信名,也就是我的笔名梅一跟冬天有深深的渊源吧,一首小诗相赠,诗曰 “梅开在寒天,芬芳不争艳。凛然朔风中,暗香送怡然”,足见其性情,这首小诗是我收到的冬天里的春天,这两本书是文人墨客们收到的温暖,禅意的温暖。所以,这篇末,我写了四个字送与王锦森老师:红尘万丈,处处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