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治病救人不该是门生意
来源:法制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6-05-11 15:12:04

        医院治病救人是天经地义,无论收费模式怎样,最基本的前提是,医疗的公益属性不能丢。强调公益属性,并不是将公益与免费二字画等号,而是旨在重申,治病救人的机构,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应该保有医疗职业道德和操守,坚持为医者的本分,将希波克拉底誓言牢记心间,不能将治病救人做成一门生意。

        先说几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一次我在德国看牙,社区诊所大夫未能准确判断牙髓炎病灶位置,开出转院条推荐我去柏林最出名的Charite大学医院找专家看,为此他给Charite大学医院写了一封信,详细介绍了我的症状和他的处理过程,一张A4纸都写满了。Charite大学医院的专家沃尔特大夫技术高超,很快就确定感染部位进行处理。让人没想到的是,完事后沃尔特大夫专门给社区诊所大夫打电话,讲述他是如何找到病痛的症结的。很明显,这两位大夫此前素不相识。更让我诧异的是,牙病的后期治疗沃尔特大夫依然让我去找社区诊所,一是技术简单社区诊所完全能处理,二是离我家近。放着到手的钱不赚,只享受解决医疗难题的快乐,这岂是个别唯利是图的“大夫”们能够理解的。

        还有一次,同事一家三口赴意大利旅行,途中小孩突发急病,手忙脚乱送当地医院看急诊。处置完毕医生开了处方,说可以走了。 “不用缴费吗?”“不用。 ”原来,意大利规定急诊就是不收费,哪怕是非本国公民也不收费。从此后,此前对“乱糟糟”的意大利一直有些偏见的同事,对亚平宁半岛大有好感。

如果一国的医疗体制,走到了公益与功利的岔路口,并向功利的方向渐行渐远,难免会让国民遭遇看病难、看病贵的恶果。对于公立医院而言,不宜过分强调经营性。如果将看病做成一门生意,成了医疗领域的主流思想,难免产生许多副作用,诸如医生“收红包”“拿回扣”,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让患者怨声连连。

人们常说,借鉴国外经验,应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从现实来看,我们对于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还不到位。某些好的政策设计,我们学起来,一不留神就走了样。

        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但办医的社会资本,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需要坚持对医者仁心的信仰。如果只知道贪钱,丧失了道德的底线,注定会从毒树上结出恶果。民营医院并不必然与恶相关,社会也不应该歧视社会资本办医,而是应该保留必要的警醒和有效的监督,对于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吴黎明·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