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包装破损变形、内容物散落受损、未正常投递导致快递变质腐坏……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50%,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市场不规范也较为突出。
近日,“野蛮投递”最高可罚5万元引发社会讨论,《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设计能否解决“末端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本期说法就和您聊聊这个话题。
“最后一公里”如何监管
快递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方式,快速扩张。刚过去的“双11”快递高峰余温犹存,城市街头快递小哥们每天工作10个小时是常事。有时在写字楼前摆个地摊,就是个临时分拣点。这种情形下,谁来监管快件的处理?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及其作业人员以抛扔、踩踏或者其他危害快件安全的方法处理快件的,视情节处以最高5万元罚款。在获“点赞”的同时,其可操作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中通快递法务总监许峰说,国内大型快递企业基本实现了转运中心实时监控,邮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视频监测到快件处理状况。但具体到各末端网点的操作情况,不可能实现全程监控。
而调查发现,监控“盲点”恰恰是伴随近年来快递新业态而生的“末端配送”。
据国邮智库专家、北京物资学院院长邬跃介绍,目前,快递的“最后一公里”环节产生了很多新业态,比如小麦公社、城市100、中科创富等都做末端配送,而这些企业的名称大多并不叫“快递”,有的还是以科技公司名义注册。一些物流企业也纷纷进入快递行业,这些以物流公司名义注册的企业,只管落地配送和代存储,直接面向消费者。
《2014年度快递市场监测报告》显示,企业间的服务差距较大。2014年国内重点快递企业有效申诉率,最好和最差企业之间的差距约为14倍,问题也多出在“最后一公里”。
怀疑快递被“虐” 如何取证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邮政业消费者申诉中心共受理消费者申诉71.9万件。相比2013年,邮件丢失短少、损毁等申诉同比增加。走访发现,消费者维权往往因取证难而受阻。
“一次朋友寄了几件化妆品,到货后发现快递箱完全变形,洗面奶瓶子也碎了。投诉到快递公司,对方竟让自己提供箱子被抛扔的证据。”对于北京王女士的遭遇,不少消费者都表示有同感。
事实上,2012年《快递服务国家标准》颁布以来,包括快件分拣脱手时,快件与接触面“距离”这样的细节规定都很明确。然而面对依旧层出不穷的“野蛮投递”问题,有网友表示“难道要我去分拣车间、跟车拍照监控吗”?
立法明确邮件毁损赔偿标准
我国正迎来“无人不网购”时代。此次《条例》征求意见稿释放出国家重视快递业发展的政策信号。
北京邮电大学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国君认为,征求意见稿有很多亮点,如快递末端网点实行许可备案制度、开发快件损失责任保险、保障车辆运输通行、快递进社区等,但还有待明确相关细则。例如,明确界定不同损毁程度的处罚标准,解决“同案不同罚”问题;通过司法解释等方法明确邮件损毁的赔偿标准等。
“按多数快递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如果要避免野蛮操作,就必须大量增加人工,而这意味着一批快递企业将面临亏损。”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说,从长远看,快递企业向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而立法规范是必经之道。
·赵文君 任玮·